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上的智的价值 郁达夫 ①文学上的智的价值,是当读过一册书或...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上的智的价值

郁达夫

①文学上的智的价值,是当读过一册书或一首诗以后,心里所感到的一种目的意识,能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和扩大起来的那一种文学上的效用。

②智的价值可以测定,就因为它有种种阶段的不同。譬如词曲、喜剧、纯抒情诗等文艺作品中所含智的分子比较少,但它们的价值,自然是可以以其他的两种价值的增重来补足。故而测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光以一种标准来立论,是危险得很的尝试。因为文学是复合浑成的东西,必须将情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联系起来,才能判断,不能执一端而弃其他。

③当然有些文学如散文、史传、论文之类,是偏重在智的方面的。但就是在这些作品中,能于智的价值之外,更加有丰富的情的价值,则该作品的成功和评价一定也愈来愈高。

④在批评文艺作品的时候,少有人固执着逻辑的法则。可是不合逻辑的文学,终究不是伟大的文学;尤其是小说与戏剧的两种,是非要合乎理性不可的。思路不清,前后不一贯等弊病,当然不是大文学家所应有的东西。还有在有些抒情诗里偶尔一看,觉得仿佛是不合情理的狂人呓语,但你仔细去一想,或以自己的体验来一度诗人之心,则外貌似乎矛盾、无据、不通的文学里,也会感到无上的真理。

⑤文学上的“智的价值”的解释,最浅近的一句话,是对读者智识信息的给予。不过光是智识的供给者,并不是多是文学,例如代数、几何教科书,虽能给予我们智识,但这些谁也知道并不是文学。所以文学上的智的价值,非要和情感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总和起来,才能判断的。文学上的智的价值之所归,无非在乎它能丰润我们的智的生活,能帮助与促进我们对于生的了解与享乐,能增加我们的经验而澄清我们的思路,当然不仅仅在于使我们增加智识的这一件呆事上。

⑥其次要说的,是文学上所谓的智识,和科学上所说的智识的不同的一点。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在科学上未必一定是通用的。因为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在这一点上,各文学家对于写实主义的界说,很有争论。不过纯科学的自然主义作家们的那一种议论,当然是有语病,但在实际,则文学含真实性愈多,内容也就愈充实而健全的一句话,真是千真万确的。须知真实性有相似性和适合性的两种,于证明事实时,当然是着重前者,于贯彻全体时,当然非适用后者不可。

⑦这些文艺上的智识与真实,假使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行动,使我们实际得着益处,则这些文艺的价值当然要算是顶高。

(有删改)

1.“文学上的智”有哪些价值?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2.第⑥段说“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你如何理解?

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学作品怎样才能有“顶高”的价值。

 

1.①更加丰富和扩大读者的精神生活;②有助于推动伟大文学的诞生;③丰润人们的智的生活,帮助人们了解“生”的意义,增加经验并澄清思路。 2.①文学是在真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丰富情感而创作出来的;②翻译的作品并不是翻译家在自己生活事实基础上的创作,只是近乎纯客观的科学。 3.①文学作品应复合智、情、道德的价值;②文学作品应根据智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情、道德价值的比重;③文学作品应合乎逻辑理性,显现无上的真理。④文学作品的智识与真实应能影响读者的思想行动,让读者受益。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文学上的智’有哪些价值?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考生应到文中找到“文学上的智”所表现出的价值的语句。第一段“能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和扩大起来”,第五段“文学上的智的价值之所归,无非在乎它能丰润我们的智的生活,能帮助与促进我们对于生的了解与享乐,能增加我们的经验而澄清我们的思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文学上的智’有哪些价值?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找到“文学上的智”所表现出的价值的语句,然后再依据分值进行分类概括。依据题干所说,到文中圈划出相关的信息,最后依据分值分条作答。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⑥段说‘文学是作者将真理事实拿来,加以情感的外衣,而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你如何理解”,这是考查句子的含意。先回归第六段,找到划线句,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文意解释关键词的意思,最后合成一句。这句话是说“真正的文学”,其中“情感的外衣”指的是在真理事实的基础上要借助作者的情感创作出来;“翻译过的制作品并不是事实本身”说的是翻译的作品不是翻译家在自己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放入语境。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比如本题就应回归文本,找到第六段,圈出该句子,然后进行概括。二是要划出要点。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划出相关的有效信息。三是要筛选领悟。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其一是要点题。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可直接用“理解”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其二是要分条。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①②③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其三是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当然,答题还必须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大体相当,讲究匀称。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学作品怎样才能有‘顶高’的价值”,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文章第二段“因为文学是复合浑成的东西,必须将情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等联系起来,才能判断,不能执一端而弃其他”,第三节“但就是在这些作品中,能于智的价值之外,更加有丰富的情的价值,则该作品的成功和评价一定也愈来愈高”,第七节“这些文艺上的智识与真实,假使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行动,使我们实际得着益处”,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到文中先找到题干中的内容“文学作品”“‘顶高’的价值”,以此来确定答题的区域,由此可以找到文章最后一节“这些文艺上的智识与真实,假使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行动,使我们实际得着益处,则这些文艺的价值当然要算是顶高”,显而易见,本题综合性很强,应关注全篇来寻找如何让“文学作品”具有“‘顶高’的价值”的内容,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从第七段开始,逐步往前推进,筛选相关的句子,最后依据分值进行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题。18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 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分)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怒而飞,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____________,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

(5)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__,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8)____________,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  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1)诗中“丹橘”具有哪些内在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的作用。

(3)本诗表现思想情感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仙琕字灵馥,扶风郿人也。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瘠过礼,负土成坟。随齐安陆王萧缅。缅卒,事明帝。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袪,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仙琕谢曰 :“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琕曰:“大丈夫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晣,以城降魏,诏仙琕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就京师,迁太子左卫率。十一年,迁豫州刺史,领南汝阴太守。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曰刚。

(节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①“射钩斩袪”:是关于春秋五霸中刘桓公和晋文公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仙琕于军斩仲宾以                徇:示众

B. 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运漕        钞:同“抄”,抢掠

C. 仙埤节,讨之                  假:借助

D. 高祖爱仗之                      雅:素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仙琕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亲去世,他表现出超出常礼的悲痛,亲自背土堆成坟墓;高祖派姚仲宾去劝他归顺自己,他却将姚仲宾斩首示众。

B. 马仙琕归降高祖,竭诚效力。都城失陷后,马仙琕才放下武器投降。高祖抚慰他并在他母亲去世后赠送丧礼,让他大为感动,决意报答高祖。

C. 马仙琕勇猛善战,谦逊内敛。天监四年,王师北伐,马仙琕征战沙场,颇有勇力,屡立战功,但在各位将领面前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

D. 马仙琕战功显赫,深得信任。在外征战时,常单身潜入敌境,暗中了解敌方悬崖峭壁所在之处和村庄周围险要之地,所以常打胜仗,备受高祖器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2)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就京师,迁太子左卫率。

4.请简要概括马仙琕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 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 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 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 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