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

B. 习总日前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

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C. 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检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D.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他们即使想生二孩,但考虑到多抚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很多金钱和精力,最终对生二孩望而却步。因此,如果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336个孩子,那么实际生育率只能达到1.2左右是符合事实的。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两面对一面,“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后文应该用“能不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与之搭配;C“通过”掩盖了主语;D句式杂糅,去掉“是符合事实的”。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B项搭配不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欣欣向荣,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②《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③陶潜提出读书要“不求甚解”,是否意味着读书就不需要咬文嚼字呢?我想二者并不对立,都是读书之法。

④高中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我和他已经二十多年未曾见面,今天在这里萍水相逢,真是感慨万千,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⑤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属国西周的国势却如日中天,在公刘、王季等人的积极经营下,周的国力迅速强盛起来。

⑥乔布斯在苹果的早期时代,曾因对小细节锱铢必较惹怒过同事,他批评人的言辞有时也有些尖刻,甚至有些侮辱人。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⑤⑥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庄子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鲁山山行①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①鲁山,一名露山,故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西南边境。仁宗康定元年(1040),梅尧臣知襄城县,作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两句按时间顺序应为倒装, “千山高复低”是“山行”所见, “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

行”所感。这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

B.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 眼中的“好峰”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诗人独行幽径,因为无人结伴而行,以致在“千山高复低”中迷路了,心情受到影响。

C.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 熊“自在”,鹿“自在”,人也“自在”,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D.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反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E. 纵观全诗,首句中“野情”二字是全诗诗眼。峰峦起伏变化,山间小路幽静,使人迷乱;

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试结合诗歌情感作具体的赏析。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于成龙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康熙六年,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巡抚张朝珍举卓异。  

十三年,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珍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珍以闻,请复官,即黄州知府。二十三年,命成龙兼两巡抚事。未几,卒于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加太子太保。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诇:xiòng,侦察,刺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B.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C.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D.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制度 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B. 卓异,本义杰出,出众。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C. 江宁,是“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要地。和金陵、建邺、建康、白下等都属于南京别称之一。清初时为江南省省府,以后直到清末一直是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地。

D. 授、迁、署、擢、摄、赠,这些都是古代与官职任用调动有关的词语,其中“署”、“摄”都有“代理”的意思;而“赠”和“谥”一样,是朝廷在大臣死后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拥戴。

B. 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计谋和魄力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可见他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

C. 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叛贼内部互相猜忌的心理,趁他们狐疑之际,迫使他归降。

D. 康熙皇帝巡幸至江宁,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2)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

泽卡利亚·泰米尔(叙利亚)

森林远离了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但老虎忘不掉森林。囚笼中的老虎怒视着笼子四周注视着它的人们。其中一人沉稳地对周围的徒弟们说道:“干我们这一行的,就必须时刻都不要忘记:对手的胃是首要的目标。你们会看到,驯虎这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在掌握食物的和不掌握食物的两者之间将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老虎说道:“快拿吃的来,我该吃东西了。”

驯兽师故作惊讶:“你这个囚犯在命令我吗?真是可笑!要知道,在这里我是惟一有权发号施令的人。”

老虎说:“谁也不能命令老虎。”
驯兽师说道:“你在森林里才是老虎。现在你只不过是一个要俯首听命的奴仆。”

老虎暴躁地说:“我不会当人家的奴仆。”

驯兽师说:“你不能不服从我,因为我掌握食物。”

老虎说:“我不要你的食物!”

驯兽师说:“那你就饿着好了!我不会强迫你做你不乐意干的事。”

接着,他又对徒弟们说:“你们将会看到它怎样改变的。因为高昂的头不会喂饱饥饿的胃口。”

老虎饿了。它回忆起自己当初是如何威风,那时它奔跑如风,无拘无束地追逐自己的猎物。

第二天,驯兽师说道:“你不饿吗?你肯定在饱受饥饿煎熬。说声饿,你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肉。”

老虎仍然沉默。驯兽师说:“照我说的做吧,别傻了。承认一下饿,你马上就会吃饱。”

老虎说:“我饿了。”
驯兽师笑了。他一声令下,老虎就得到了很多肉。
第三天,驯兽师对老虎说:“你今天若想要得到吃的,就得照我的要求做。”

老虎说:“我不会听从你的。”

驯兽师说道:“别着急嘛,我的要求很简单。要你现在在笼里绕圈,等我说‘停’,你就停下。”

老虎心想:“这的确是一个没什么了不起的要求,我不值得犯倔,让自己饿肚子。”于是绕起圈来。

驯兽师声色俱厉地命令道:“停下!”

老虎立刻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驯兽师很高兴,老虎高兴地狼吞虎咽。

第四天,老虎对驯兽师说:“我饿了,命令我‘停下来吧’。”

驯兽师说:“今天你得学猫叫,才有吃的。”
它学了猫叫,驯兽师却皱了皱眉,责备道:“学得一点都不像。你难道能把吼声当猫叫吗?今天你自己练习吧,明天要是学不像,就什么都别想吃。”

驯兽师慢吞吞地离开了老虎。老虎向森林哀告,呼喊,但森林离得太远了。

第五天,老虎模仿了猫叫。驯兽师鼓起掌来,扔给它一大块新鲜的肉。

第六天,驯兽师刚走近老虎,它就迫不及待地学起了猫叫。可驯兽师让它改学驴叫。

老虎正色道:“我可是百兽之王啊!竟让我学驴叫?我死也不做!”
驯兽师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虎笼。

第七天,驯兽师和蔼可亲地来到笼前。老虎企图回忆它在林中的威风,但脑中一片空白。它双眼一闭学起了驴叫。驯兽师说道:“叫得一点不像,但是出于同情心我还是给你一块肉。”

第八天,驯兽师说:“我将发表一通演说,等我说完了,你得鼓掌,表示赞赏。”于是,驯兽师开始发表演说:“同胞们!此前,我们曾多次对一些生死攸关的问题表明过我们的态度和立场,这一立场坚定而明确,无论敌人玩弄什么阴谋都不会改变。依靠这种信仰,我们将会战无不胜。”

老虎说:“请原谅,我没听懂你说的话。我很愚蠢,又大字不识。你要我鼓掌,我就鼓掌好了。”老虎鼓了掌。

驯兽师却说:“我讨厌虚伪,讨厌心口不一的人,作为惩罚,你今天不能吃东西。”

第九天,驯兽师抱来一捆草,扔给老虎说:“吃吧。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吃草。”

当老虎饿极了的时候,也试图吃草充饥,可是草的滋味它受不了,就恶心地走开了。但饿得实在难受,它又回头走到草跟前,一点一点地开始觉得那草的滋味也不坏。第十天,驯虎师、他的徒弟、老虎和笼子全都消失了。老虎变成了一个公民,笼子变成了一座城市。                 

(节选自《第十天的虎》,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但这篇小说看似荒诞,却脱胎于现实生活,借助虚幻的情节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结尾处“老虎变成了一个公民,笼子变成了一座城市”这句话直接点明寓意,深化了主旨。

B. 小说情节人物都非常简单,在驯兽师和老虎之间大量运用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十天里表现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其间情节摇摆的弧度非常大。

C.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森林”,其实是老虎内心的精神支柱,象征着自由。作者借老虎三次对森林及过往生活的怀恋,表现出老虎处境和心理的变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D. 第八天,老虎无条件选择了顺从,可驯兽师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惩罚了它。这是因为老虎没有文化,听不懂驯兽师说的话,此时已经变成令人讨厌的虚伪的人。

E. 小说开头驯兽师说“驯虎这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困难之处是很难从精神上征服对手,不难之处是指只要牢牢控制住食物,就可以实现从身体到精神的征服。

2.老虎在驯化过程中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3.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题目是“第十天的虎”。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