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材料,画横线的结论由哪四个信息推导而来?请简要概括。 茶起源于中国,后沿丝绸...

下面材料,画横线的结论由哪四个信息推导而来?请简要概括。

茶起源于中国,后沿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地处高寒环境的西藏不生长茶树,印度也仅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而没有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主干线的西藏地区何时出现茶叶,由何地传入,此前一直无法确定。

古生态学家吕厚远研究员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疑似茶叶残体,开展了系统的植物鉴定和年代学分析工作。他们通过对现代茶叶等标准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残体具备茶叶的两个生物元素:咖啡因和茶氨酸。再通过碳14年龄测定,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残体距今约1800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丝绸之路并不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路,还有一定数量的向南北辐射的网状支线。由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出土的茶叶可以推测,至少在1800年前,内地的茶叶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被运到西藏

 

①高寒环境无法种植茶树 ②出土物品鉴定证实1800年前西藏已有茶叶 ③临近的印度种茶历史较短 ④西藏处于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上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最终,压缩到词而不是句。本题划分层次后,分别概括。注意每个长句子的主语及特点。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提取关键词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检查反馈原则。指选出的关键词,检查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如要点是否齐全,数量是否达标,是否字数超限等。既然有定词语数量的要求,那么超过这个限定是要扣分的。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出自原文原则。考生找到所谓的关键词应是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这是这类题有别于其他概括压缩型题型的地方。次序固定原则。考生所选择的关键词在填入答案栏时,位置和次序不能颠倒混乱。如本题出土物品鉴定证实1800年前西藏已有茶叶;临近的印度种茶历史较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3)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玩的原因是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寒花:菊花。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2)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3)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言之。

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    )

A至楚境上                    等到

B瑕恐获罪于王,言之          急忙、赶快

C见,未至                  兴趣

D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        招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卿瑕                    不拘

B不祸楚国,无相见            固一世之雄

C王尚得奠枕寝耶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D然则尊卢沙劓,非不幸也      进退,实为狼狈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B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C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D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关于“春秋笔法”的历史渊源,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2.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B.《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C.《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较小的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