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2)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3)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1)不要嘲笑我,我将要用统治国家的方法说服楚王。 (2)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 (3)考察过去的事情,假借虚假的本领来糊弄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的结局啊。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勿予笑也”宾语前置,“说”译为说服,“术”译为方法。(2)“锐甚”译为锐勇无比,“为”译为替,“计”译为最好的办法,“平”译为讲和。(3)“历考”译为考察过去,“矫”译为假借,“令”译为好的。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说”“术”“平”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勿予笑也”宾语前置,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习惯于此而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就要用统治国家的方法游说楚王。”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 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好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要告别离去的样子。瑕唯恐楚王怪罪,急忙去向楚王报告情况。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并且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歃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还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哪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能够用虚而不实的话向您陈述的。”楚王说:“对。”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见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足以招惹祸患。”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偶尔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在我看来:战国时候,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都是想借助大话来设法寻求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尊卢沙或许可以稍稍实现他的狂妄;只是他没有多久就遭遇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 既然如此,尊卢沙被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应当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言之。

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    )

A至楚境上                    等到

B瑕恐获罪于王,言之          急忙、赶快

C见,未至                  兴趣

D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        招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卿瑕                    不拘

B不祸楚国,无相见            固一世之雄

C王尚得奠枕寝耶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D然则尊卢沙劓,非不幸也      进退,实为狼狈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B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C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D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关于“春秋笔法”的历史渊源,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2.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B.《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C.《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较小的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央绿轴公园是我市新的代表性公园,主打密林、广场、水、文化等元素,凝聚着提升城市品位,承载着激活城市中轴线的使命。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D.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  

A.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B.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著、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历历在目,回味绵长。

C.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上,女排姑娘努力拼搏,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郎平在战术安排上的老谋深算之处

D.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年来,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浓浓的秋,斜斜的雨,秋雨中的草原是一幅忧郁的画,一首感伤的诗。雨浓一阵的白,淡一阵的白,草静静地{消受/承受}秋雨的浸淫,叶子                   ;花开始凋零,花瓣窸落下来,带着怅然的无可奈何的叹息,而这一切又被淅淅沥沥雨声所淹没。空气凉凉的,雨丝凉凉的,满眼一片扑朔迷离,被雨淋湿的草原,那些犹如纷纷首、芸芸黎民被秋雨任意欺凌的花和草,其(苍凉/苍茫)、凄清,如不身临其境,谁能体验到这种悲剧韵味的美呢?一两只苍鹰在云中盘桓,天阔云低,草枯鹰疾,更添一抹边塞诗词的古意(悠远/幽远)的韵味。横风斜雨,云低垂,一行大雁,若既若离,艰难地跋涉在雨空,远望征程,迢迢万里,回首故园,云蔼迷离,雁唳声声,洒下一路悲歌,一路湿湿的哀鸣。睹景生情,怎能不想阳关三叠的悲和凄婉?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      扑朔迷离       Bqín       盘桓

C.tóng    若既若离       Dchuàng    云蔼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受   苍凉   幽远   B消受   苍茫   悠远

C.承受   苍凉   悠远   D承受   苍茫   幽远

3.文中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微微下垂,带着缠缠绵绵的凄迷和湿漉漉的忧伤

B.微微下垂,带着缠缠绵绵的忧伤和湿漉漉的凄迷

C.带着缠缠绵绵的忧伤和湿漉漉的凄迷,微微下垂

D.带着缠缠绵绵的凄迷和湿漉漉的忧伤,微微下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