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 莲》 杨莹 (1)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   莲》

    杨莹

(1)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上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

(2)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

(3)荷塘边总是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 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身连在一起的。

(4)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最安静的度过余生的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扰不了的。

(5)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需任何语言。

(6)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

(7)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 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

(8)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

(9)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烈日下,阳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湖面的荷叶上。耀眼的一点,一点,形成一片,那绿泛着白光,令人晕眩,蝉鸣给空气带不来一丝波动,有几分印象派的味道。 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

(10)我感觉不到风,风都来自远方,我因此而失望。

一旁的凉棚给荷塘添了不少味道。远方一位友人打来电话,我走到凉棚里去接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池塘里的莲,眯起眼睛想这位纯净的友人,似乎坚忍静处一隅的莲,他的坦然却也令我联想到苟且处世的“活命哲学”来,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

我尝试着不说话,看那些叶子。就这样默默感受着莲,无法躲避地触碰到了灵魂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心,高出那池浑水,高出天,那天然的魂灵无法将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浑浊之中。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花,记下它在这一刻里的姿态,它似乎在说:我就是在这样的污水里生长着,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题目叫“看莲”,重在一个“看”字,所以作者并不直接描写莲花的色香味形,而是写看莲之时、看莲之思和看莲之悟。

B.“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以声衬静,用噪音来反衬荷塘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

C.作者写偶遇想见之人犹如看莲般的喜悦,又说走近莲花,如同走近想见之人。这样写既有以花喻人之趣,又有寓人于花之妙。

D.作者写“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为下文写静心观荷做铺垫,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

E.“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是指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作者找不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熟悉的意境。

2.结合文意理解第八段画线句子有何深刻含意。

3.文中写远方友人打来电话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试着分析本文作者的思想情感。

 

1.选BE。 2.答案: ①莲是清洁的,而它赖以生存的水却是污浊的,在这污浊的环境中莲花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 ②如果没有这种孤独感和寂寞感,那就是与生存的环境同流合污了,变得可耻而可怜。 ③其实人也一样,社会环境就像那污浊的池水,人如果不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同样会变得可耻而可怜。 3.答案:①结构上与上文“忽然飘来两句秽语”相照应, 突出无论是粗鲁的还是温馨的,对于此刻看莲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打扰。 ②引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虽然友人也像莲花一样坚忍,但这种坚忍不过是一种苟且的“活命哲学”,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 ③表达出作者的失望,更加体现出莲的孤独和人的孤独,为结尾“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做铺垫。 (分析:答题时,从结构上,结合内容上,思想情感上三点进行分析。) 4.答案: ①表达了污浊世俗的生活令人厌恶却又不得不应付的无奈,表达了挣脱污浊庸俗生活的愿望。 ②本文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对孤独的坚持,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③本文作者在喜悦中有种平和的达观。 ④对于莲花的喜爱,享受莲花给人视觉和心灵带来的审美感受。 【解析】 1. 试题分析:B.“以声衬静,用噪音来反衬荷塘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错。E.“作者找不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的熟悉的意境”于文无据。。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考点: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 1. 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 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 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桃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查看答案

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   

B.叶叶相交通

C.可怜体无比      

D.黄泉共为友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替余以蕙纕兮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高余冠之岌岌兮

C.为仲卿母所遣  

D仕宦于台阁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孔雀东南     手巾掩口啼     ③足以汝身      ④又非君所

⑤千万不复     心而抑志兮     ⑦逆以我怀     ⑧卿当胜贵

A.①②⑧ \③④⑤\⑥⑦  B.①⑧\②④⑤\③⑦\⑥

C.①②⑧\④⑤\⑥⑦\③ D.①⑧\②③⑤\④⑥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