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而重蹈覆辙,令人痛惜,正如杜牧《...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而重蹈覆辙,令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5)《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6)《阿房宫赋》中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的句子是: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要注意字字落实,书写工整,尤其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书写:哀、鉴、复、锱铢、酌、绝、频、烦、济、捷、长、襟、融、舞、殿、袖、凄。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1.下列对本词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色渐将晚”,描写暮秋的景色渐渐呈现出苍老深暗的颜色。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倾湖光。

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一个“恨”字,笔落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3.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是哪几种。

 

查看答案

课外拓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有时惭变色 恧:惭愧

B何不之甚    肖:像

C赡恤亲故       赡恤:赡养抚恤

D尤为武帝所 狎:亲近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作“践祚”,指帝王即位。

D景平,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孝文、孝景、贞观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而震怒,想要疏远他。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为人隐厚笃实。乘车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待他亲善,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B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C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D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5.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

②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富贵非吾愿       ②稚子候门          ③童子何知         ④纤歌凝而白云遏 

⑤而莫之夭阏者     ⑥彼且恶乎待哉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则告诉不许

⑨信造化之尤物也   ⑩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戍卒叫,函谷举   秦人不暇自哀

A①⑤⑨⑪⑬//③⑥⑦⑩///

B①⑨//③⑤⑥⑩/④⑧//⑫⑬

C①⑦⑨//③⑤⑥⑩/④⑧//⑫⑬

D①⑦//③⑤⑥⑨⑩/④⑧//⑫⑬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者秦也 ②非臣陨首所能 

B①直夜溃围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

C①而刀刃者无 ②宾主尽东南之

D①岸土赤而 万物之得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 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