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建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暖。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屋檐大。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镜中反射的温暖 乘电梯的时候,也许你会注意到,正对电梯的一面总有一面一人多高的大镜子,那么你会问:它是作什么用的呢? 装饰?供乘电梯的人整理仪容?扩大视觉空间?还是让你可以更好地注意到你背后的人的举动?其实都不是。如果你开口问,会有人告诉你:那是供乘坐轮椅的残疾人更清楚地看到楼层的指示灯而安置的。也许你会哑然,而更大的可能是,你的心底会悄然升起一股温暖。 有时候,为别人着想,给别人方便也是一种幸福。就像古宅高大的屋檐,给过路的人遮风避雨,在行人躲在屋檐下没被淋湿的时候,我想房屋主人的心里也是无比欣慰的吧。有一颗爱心,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中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之水,又何尝不是一条爱的江河呢! 北宋的苏轼被贬谪到海南,他用“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的博大爱心撒播下文明的种子,在极端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得其乐,谈笑风生开馆授徒,异日,皇帝召唤,苏轼扶病北归。两年后苏轼的弟子——贫而好学的黎子云、姜左唐先后登科,这片绝域之地才走出了第一位状元、第一位进士。苏东坡走了,一片文明的盛世已豁然开启。自此海南人文鼎盛,人才辈出,至明代共出了进士74名、举人317名。也许苏轼开馆授徒只是自己的性情使然,但正是这“意外的爱心”开启了海南的文明盛世,以至多年以后,一位海南的省长在东坡像前慨然长叹:“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东坡的身影站立在海南的文明之后向今天的我们昭示着:一点对于自己来讲微不足道的付出也可以点燃文明的漫天烈火,在黑暗的蛮夷之地传播出铺天盖地的温暖。 古人如此,今人也继承了这代代相传的温暖。 在刚刚过去的雪灾和地震中,在冰雪覆盖、寸步难行的马路上,在断垣残壁、瓦砾遍地的山道上,我们看到了多少颗爱心的传递,我们听到了多少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当我看到那个用自己蜷曲的身躯保护了孩子的妈妈留下的手机短信时,当我听到谭千秋舍身护下四个学生的报道时,当我看到救灾的身影填满了电视画面时,我在为这些博大的爱心而流泪,我在为这个不倒的民族而呐喊。在通向灾区中断的道路上,我们用爱心筑起通天的桥梁;在翻越灾难的山坡上,我们用爱心搭起通天的悬梯。这一颗颗微小而博大的爱心,感天动地!也正是这一颗颗奉献的心灵,化成灾难之后的一道明媚的阳光,驱除了灾区的寒冷和阴暗,把一片人间的地狱变成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收拾起感动的泪水,我再一次静静地观察这电梯中的镜子,我发现:爱心无处不在,爱心如镜反射的是人性的温暖,爱心如宽大的屋檐,走的是行人,留下的是感动。让我们也搭起一片爱心的屋檐吧,献出自己的一份爱意,给自已一份欣慰,给世界一片温暖。 总评与启示:这是一篇较为出色的议论文,文章能详略得当地安排结构,语言是使用或质朴平淡,或精彩纷呈,或慷慨激昂,或精炼深刻,是一大亮点。细细看来,我们并不需要占有多少写作素材,如此文,写了一个苏轼,写了一段抗震救灾的事件,和电梯镜子的生活中的小事,关键在于灵活运用,精读一部经典,研究两个人物,对付一般的考场作文就够了。 【解析】 试题分析: 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该话题为譬喻类话题,话题中“屋檐”应含有如下内涵与特征: ①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学会关爱、怜爱、博爱,真正的奉献不问对象。 ②容——包容、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原谅、体谅、理解、谅解他人。 ③助——援助、捐助,扶助弱者,不唯“回报”是图,不要太吝啬自己的爱心,要保留一份悲悯情怀。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忻州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素有“晋北锁钥”之称,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矿藏富集,人杰地灵。忻州市不仅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等许多著名景点,更孕育了貂蝉、杨家将、元好问、傅山等一大批杰出的历史人物。近年来,忻州市更是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古老的秀容城焕发出崭新的光彩。现在,全市上下一心,都在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而努力,希望你也能为此出一份力。

(1)设计一条城市宣传标语,让四方来客更了解我们的家乡。(不超过15字)

(2)设计一条卫生宣传标语,呼吁广大市民爱护生活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拇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这里因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小说中渡口的尖头渡船已经变成方头的了,

⑤身边看不到其他人,

⑥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的悲剧,不仅是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众多的保守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他个人的悲剧。

B.《边城》塑造了一个撑船老人的孙女和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借助这一曲折的情节展现了湘西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

C如何在继承古代书院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对其可取部分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是当代书院面临的共同课题。

D农业部与阿里巴巴在苏州签署了农业电商合作协议,双方实现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电子商务、电商扶贫、电商培训等方面达成合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换成括号内的词语后,最接近原意的一项是

A秋雨初霁,阳光和煦,公园里游人如织,人们个个喜笑颜开(喜出望外)。

B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

C.我们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同爱国的民主人士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

D.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一小时的梦想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 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时,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这一情节表明女主人公深爱着丈夫及她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B.B小说第二段用“暴风雨”来形容女主人公的悲伤,说明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却在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C“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公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公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

D突然的“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使她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的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

E小说里出现的人物不多,却也组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夫妻、有姐妹、有朋友。然而马德拉夫人周围的这些看似关系亲密的人物,只知道她有心脏病,却对她真实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2)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3)小说对布兰特雷· 马拉德和马拉德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

(4)小说结尾布兰特雷· 马拉德“死而复生”,而马拉德夫人却猝然死去,这样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