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苦 梅 马卫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马卫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

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位男人呢?

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已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它。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提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咙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帐。

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她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长得帅,能吃么?”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

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

B男人诚实,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它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

C巧芋不守本分,在城里经常和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她在超市偷吃话梅被苦梅提醒后,指使野男人去殴打苦梅警告苦梅少管闲事。

D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真实,好像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

E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酸死人!”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乌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2作为领班的苦梅,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是“苦梅”,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它的妙处。

 

(1)C、D各2分。 (2)①工作细心负责任: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巧芋偷吃话梅。 ②处理问题讲策略:没有当面揭穿巧芋,而是把她带到办公室处理事件。 ③心地善良有同情心:面对巧芋的不认账,考虑到她养家糊口的艰难,没有追究。 (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2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3)①它一语双关。既指乌梅,又指名叫“苦梅”的姑娘,两者相得益彰。 ②隐喻人物个性。苦梅味酸、涩、平,可隐喻主人公人生的不幸,而其敛肺、润肠、生津、解酒,可隐喻主人公善良的品格。 ③暗示小说主题.人即使命运不好,也不能失去善良和真诚,而要努力去改变现状。 ④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以“苦梅”为题,能让人产生了解内容的欲望:何为苦梅?苦梅与人物与主题有何关系?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的“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于文无据。B项的“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不准确。其一,二人形象并不完全相反;其二,小说情节没有明显地体现苦梅的“勇于开拓、心灵手巧”。E项苦梅的话,其实只是她对醉酒男人调笑之语的巧妙堵截。 考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过阅读文本,把握表现人物形象的文字。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各种描写去分析,借助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还要理解文本,能够归纳人物的形象特点。苦梅到超市工作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巡查时发现巧芋偷吃话梅,“她没有当场揭露巧芋,”而是把她带到办公室处理,但巧芋死不认账,她也没有追究。由此可见苦梅是一个工作细心,处理问题讲策略而且有同情心的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小说的题目,运用很巧妙。分析时从外在表现形式,从小说主题,人物的形象等角度去看。“苦梅”,一语双关,既是一种树,又是小说的主人公。苦梅的人物形象也和苦梅的特点有相似之处。从小说的主题上看,苦梅命运不好,但凭借她的善良和努力,最终有了一个好的结局。苦梅虽苦,但其敛肺、润肠、生津、解酒,终能被人接受,“苦梅”和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一致。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其中“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王先生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文化的各种构成中,制约人们精神状态的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文化,特别是构成文化核心部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关系尤为重要和密切。文学既广泛反映文化的内容,同时,作家因自己赞同或反对某种文化,文学作品反过来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是“礼乐刑政”。“礼”指的是道德伦理。“乐”指的是文学艺术。“刑”与“政”指的就是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如果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就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它们与文学虽有区别,却往往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而文学也往往通过自己的传播,宣扬或反对一定的政法文化与道德文化。

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自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渗透于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文学要描写人,自然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文学艺术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往往都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善,就包含政法与道德判断。文学作品由于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熏陶读者,使读者于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教育,包括受到政法和道德伦理的教育。文学艺术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其中也包括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历代优秀的杰出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总在这方面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宗教文化与文学在历史上也早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人类的宗教想象和文学想象往往混在一起。文学作品不但表现有宗教内容,并且由于自己的艺术性,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的工具。因此,宗教也很乐于利用文学作为它的工具。在一定条件下,宗教可以有益于社会,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而在另一条件下,宗教则可能有害于社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这在历代都不乏先例。

文学与哲学都是人类精神的花朵,又似乎是对立的两极:一个是形象的;一个是抽象的。文学作品很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哲学著作则往往只能在社会精英的有限范围内才得到阅读和理解。读文学作品,会得到审美的愉悦;读哲学著作则得到的主要是智慧的启迪。文学通过形象的描绘去表现人自身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通过抽象思考企求回答人与宇宙生存的基本问题的答案

自然,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作品都表现政法观念或道德、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因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而非为了寻求其他。有相当多文学作品即使没有反映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内容,也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但一部作品如果完全缺乏上述文化的内涵,只停留在对生活现象的琐屑的表面的描绘,那么它的价值就必然要逊色。

选自张炯《论文学与文化的生态关系》,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成文化的核心部分,与文学的关系最为重要和密切,它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状态。

B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在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渗透,能够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

C“刑”与“政”虽是指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但它与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常常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

D文学作品既表现有宗教内容,也因自己的艺术性而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工具,这一点,很受宗教的喜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文学一方面广泛反映着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B由于文学要对人进行描写,就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

C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必定成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

D文学与哲学因有形象和抽象的区别而似乎成了对立的两个极,但文学作品得益于其形象性而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刑致”是我国古代社会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其中“刑”与“政”的作用是大于“礼”与“乐”的。

B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形成是渐进的,历代许多优秀的作家在丰富和升华读者精神世界方面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C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又可以成为有害于社会的破坏力量。

D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即使对那些没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也要认真地读一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部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总是静久思动,动久思静。就像旅游,在家的时间久了,就有出去旅游的冲动。在外面流浪久了,又会有回家的向往。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陷入痛苦,         。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在一切物质需求已达到满足的境况下,能够继续自己对爱与美的不懈追求,       ,这是对一个人极大的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