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广场上,一位老人用拖把沾水在水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广场上,一位老人用拖把沾水在水泥地上写字,龙飞凤舞。很多市民驻足观看,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感叹,这么好的字,很快就干了,看不见了,太可惜了。这也是一种文化,应该留下来给后人看看,不能说没就没了。老人却说,写字就是图开心,何必要留痕迹,让我把字留下来,反而写不好了。字迹干了,我没有前面的压力,会写得更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享受过程 火柴不会因熄灭而哭泣,因为它曾经燃烧过;雄鹰不会因折翼而沮丧,因为它曾经飞翔过;花朵不会因枯萎而伤感,因为它曾经绽放过……我们更不应该为了失败而气馁,因为生命的价值往往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所以,享受过程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 享受过程才能看淡得失,获得快乐。 居里夫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把奖章送给了女儿做玩具,她在乎的只是做实验,探索真理过程的快乐远比那枚奖章大得多!无独有偶,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俄罗斯跳水名将熊倪与金牌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采取沮丧颓废,反而面带笑容,称自己的每一次起跳都是一种享受,他很快乐。 熊倪失败了,居里夫人成功了,但为什么他们同样那么快乐呢?原因就在于他们享受的是过程,把得失看得很轻,很轻。假如熊倪因失败而沮丧,居里夫人因成功而满足,他们还会快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啊,人生之路总是布满坎坷,但只要我们学会享受过程,那么,一切得与失,名与利,都只是过眼云烟,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快乐。 享受过程才能明确生命的意义,获得最纯真的满足。 英国著名作家品特的父亲是一个普通裁缝,但它不因自己地位与儿子的悬殊而感到自卑。他时常教育儿子:我因给别人做衣服而快乐,我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做有益于别人的事。但是古代有一个国王,要他的车夫骑马,马跑过的地方就赐给他,但车夫不停地跑,企图争到更多的地方,结果累死在土地上。 品特的父亲完全可以依靠品特生活,但他坚持自给自足的生活,帮助他人,享受做衣服的过程。对他而言,做衣服,是他生命的意义的全部。但是那位车夫呢?贪婪的心让他不懂得满足,敢问他在骑马途中享受过周围的风景吗?不懂得享受,不懂得满足,那么,他生命意义何在? 现在有许多学生高考失利就跳楼的,他们就是不会享受学习的过程,奋发读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一旦考试失利就跳楼,难道一次考试就把十二年来的寒窗苦读全抹杀了吗?结果带给人们往往是一时的兴奋或沮丧,而过程带给的是最珍贵的体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享受读书的过程,快乐的生活,因为生命在于过程!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材料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叙写市民观看老人在广场写字的场景,后半部分是对于“字迹干了”引发的议论。这类材料的重心在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只是叙写现象,目的是为引出下文的议论,因此不应只盯着现象不放,就事论事,那样立意难免偏颇;后半部分的议论才是材料的本质,应针对这一部分审题立意。市民和老人的议论代表着两种对立的观念:市民重视结果,字迹干了代表着文化没能保留下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保存文化很有必要;老人重视过程,字迹干了只代表前面的成就抹平,一切重新开始,没有压力,更能轻装上阵,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收获得到了快乐,享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这两种观念可赞同任一个,参考立意: 市民的角度:传统文化应当保留; 老人的角度:(1)享受过程,不必在意结果;(2)卸下心中的包袱,更利于前行;(3)看淡以往的成就,突破自己。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二、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找对象法,即从文中不同的对象入手进行立意。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市民”和“老人”的角度进行立意,因为这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看法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细节”。(不超过30字)

材料一: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游轮起航后,船员突然发现船上唯一的望远镜锁在坚固的工具箱里,而钥匙却不在船上。船员们未加重视,他们认为没有望远镜不会对航行产生多大影响。然而,黑夜来临后,当船员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一个庞然大物时,巨大的游轮想转向已经来不及了,一头撞向了冰山,造成1522人丧生。

材料二:台湾有一位博士,在意大利某名牌鞋店买鞋。最合脚的尺码已经卖完了,就选了一双小一号的,但有一点紧。他想,反正鞋子穿穿会松的,于是要掏钱买。可售货员拒绝卖给他,理由是:“顾客试穿时表情不对劲,我不能将顾客买了会后悔的鞋子卖出去。”优质的服务,使这家名牌店声誉大增。

 

查看答案

对下面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必要的信息,为“供给侧改革”下定义。(65字以内)。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改革,它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其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而言,必须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即优化产业结构;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走向地坛

陈启文

①每次到北京,我都要去地坛看看,不去心里会十分难受。但去了,又更加难受,会有一种像受难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感觉,把你长久地钉在那里,挪不开步子

②地坛,一座废弃的古园,一座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古园,她的存在仿佛只为衬托一种生命。当“活到了最狂妄的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时,史铁生无疑是极悲观的,绝望的,“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了好几,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人间的节日”,史铁生想通了,把生死看透了。这样的“透”,是对死的重新发现与超越。冥冥上苍注定要让他走一条与常人不一样的路,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无论忍受怎样难以忍受的病痛的折磨,他都将以一生的坚忍走下去,去迎接人生的最后一个节日。

③史铁生写下的每一个汉字都是寂静的。他的寂静,是一个受难者受洗礼之后的状态,静得有容,静得博大精深,满盛着他生命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在史铁生的作品里,很难看到机智的技巧,很难看到智力因素。如果说他的文章有什么非凡之处,那是因为他忍受的苦难比世间任何人都多。爱与受难,使他的每一个文字,都只向心灵逼近。

④几乎听不到他的控诉,连讲起自己的病也会浅浅地浮现出一丝笑意。但只要往那把轮椅上一坐,他就有了立场。或许,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该恨的人,但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深含着爱。爱是他的立场,他的出发点,他的终极关怀。在《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里,那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他最该恨的地方,“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窗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就是在这样一个鬼地方,他落下了高位瘫痪的病根,但他并不追问自己遭受的苦难的根源。他记下了,当他一个人躺在床上时,“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爱,就这么简单,根本就不需要文人往道德、精神的境界上拔。爱就是“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这碗“白馍”已经被多少作家放弃了,史铁生依然久久地捧着。

⑤史铁生不是文学教父,而是文学圣徒。读他的作品,我能感觉到一个受难者正用他滚烫的热血,静静地注入更多受难者的心灵,不是施舍不是恩赐,不是使自己获得安宁的仁慈念头,而是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与敬重。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内心里美的感受,美不是别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也是爱与受难的象征。

⑥多少次,我都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想去看看史铁生,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地坛。地坛现在早已不是一个荒芜冷漠的古园,它已得到了细致彻底的修复,剥蚀了的古殿檐头重新漆过了,坍圯了的一段段墙垣又砌起来了,苍松古柏犹在,野草杂树已被悉心剪除,那汉白玉筑的二层祭坛,少了阴暗发绿的青苔,更加耀眼瞩目,每一个角落都被早春白白的阳光照亮了。但这里已经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了,只充满了世俗喧嚣的快乐,每北京最大的庙会都在这里举行。

⑦史铁生没有来,听说他病得很重了。他已经没有力气摇动一辆轮椅走过来,他可能也从没想过要登上这个祭坛看一看,他的位置永远是一个偏远的角落,在那里“呆呆地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那个角落就是他的祭坛。那晚,我也一直站到了浮起月光的时刻,我一直看着他,他坐在轮椅上,那个一切都闪着银辉的夜晚,亮如白昼的月光照亮了他的侧影,轮椅和人都显出清晰的影子,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遥远。我突然发现他是站着的,傲岸而挺拔,他使所有灵魂瘫痪的人都懂得了站立的价值,让整个世界都能感觉到他的存在。

⑧我的脑子里猛然蹦出来一个想法:史铁生可能是中国作家中最健康的一位。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说,“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⑨是的,只要你愿意呆在一个角落里,守护住内心里的一片宁静,也会找到自己的地坛。

1.第①段中“会有一种像受难的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感觉,把你长久地钉在那里,挪不开步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在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史铁生是站着的,请结合全文概括原因。

3.文章最后说道“只要你愿意呆在一个角落里,守护住内心里的一片宁静,也会找到自己的地坛。”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②自然段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内容,一方面展现了史铁生的极度悲观和绝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虽身患残疾却积极乐观的形象。

B.史铁生遭受了巨大的磨难,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最有资格恨这个世界的人,但他却用“爱”来回馈社会,这是史铁生能赢得世人崇敬的重要原因。

C.文章第⑦段中,描述了月光下史铁生的形象,借助想象补充和丰富了史铁生在地坛思索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D.现在的地坛早已不是一个荒芜的古园,而是得到了彻底地修复,每年北京最大的庙会都在这里举行,对此无论是史铁生还是本文作者都十分不满,所以史铁生说:“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E.文章以《走向地坛》为题,却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刻画地坛,而是着重在写史铁生,突出了史铁生灵魂的独立和高贵,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心非木石岂无憾?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2)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3)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4)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