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范儿”为题目,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范儿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随处可以感受到中国范儿:三皇五帝的传说,体现出一切为民众的华夏范儿;四大发明的传世,展现中国的科技范儿;唐诗宋词的流传,彰显中华文化的巅峰范儿…… 范儿,贯串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 那是远古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简洁的语言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中华民族当年生活的范儿;那是古老的诗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优美的文字吐露了少年纯洁而纷乱的心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当年情感的范儿。 玉门关外,横吹的是牧童的短笛;吴越之间,委婉的是吴侬软语;天涯海角,澎湃的是汹涌波涛……这些,无不彰显着我们中国范儿。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一曲《大中国》当年唱响大江南北,从帕米尔高原到乌苏里江,从漠河到曾母暗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上空,飞扬着大国范儿。 运河古道,一条条载满五千年历史画卷的船儿,一直以来都以舒缓的姿势,传递着中国淡然的范儿。 《清明上河图》,一幅历史的记忆,细致勾勒了汴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茶坊酒肆、脚店客栈、庙宇商铺比比皆是,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到处都有,这体现了北宋繁荣的范儿。 《平沙落雁》,用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音调描绘出秋江宁静苍茫的美丽暮色,雁群鸣唱、江水拍岸,意境淡然而生趣:雁行和鸣、回环顾盼、空际盘旋、绕洲三匝、飞鸣宿食……曲子体现了故土暮色之中动静自如的范儿。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十四个字,涵盖了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短短几句话,概括了从周到三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一部《三国演义》,展现了三国纷争,体现了中国不断发展的范儿。 中国,体现着大国范儿,写尽千古风流;华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范儿,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属于材料加命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其实是对命题的阐释。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吃透内涵。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比如本题中的“范儿”。材料中给出了几个角度。角度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民族的风格(中国特色、传统特色,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角度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时代的风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三: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职业的风格(警察惩恶扬善,医生救死扶伤,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努力学习);角度四: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范——个人的风格(个性)。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命题作文的解题方法如下,其一,吃透内涵。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其二,推断背面。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其三,化为形象。其四,多维判断。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比如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是“范儿”。作文时,可根据材料中对“范儿”的解读,从民族、时代、职业、个人等角度切入,多层面展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叙说自己心目中“范儿”的风格、气质、情调、品位等。既可对“范儿”概论综观,也可对某种具体的“范儿”进行描写议论;既可刻画其外在形貌,也可着意于其内在精神;既可写反映时代潮流的“范儿”,也可写体现传统文化的“范儿”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鸟,终于飞过湖面

查一路

我看见这只大鸟时,觉得它也在看我。向我飞来。它飞着。突然掉下来,离我鼻尖那么高。瞬间,又拉起来,擦过我的头顶,迅捷地滑过去,鸟也有亲近人的想法么?我想问问鸟儿:跟我一起去看湖吧?

冬天,鸟和我一起来到湖边。风有些硬,天空是蓝的,云朵像泼洒在餐桌上的牛奶。湖,深邃,在嫩黄的阳光下,细浪温柔,风过时,推起一层层金黄的褶皱。湖水呈现出深不见底的清澈、澄碧,一切的力量厚积在水底。雄浑,被悄然隐藏在平静中

岸边树木褪去华丽,湖的本身露出来,占领视野。湖很大,目光层层向前翻阅,一遍遍贴着巨大的平面舔过去,因贪婪而疲倦。

此刻,鸟飞起来了,先是一只,接着两只、三四只……很快形成一个群体,排成队列。与我相遇的那只大鸟领头,远看,像一只箭头射出去。鸟儿迅疾地飞,仿佛前面有无形的高墙,或者要撕裂内心无形的网。

恰在此刻,天骤然变脸,暗了下来,风和云都起来了。我的心,似乎被一根发丝悬着一一为这群鸟。会不会落到水里?没有树枝栖息和任何物体落脚,它们能飞过这荡漾着千顷波涛的湖面吗?我虽然担心,可又并不担心,动物有神奇的本能,比如这群鸟。

鸟的天赋与生俱来,它自由,它骄傲,它把翅膀铺展开来,就那么贴着水面,浮在空气中,摇晃,前行,优雅地做着各种特技,自负与傲岸,在翅膀的舒展与收缩之间显露出来。

干冷的风,缠绕树枝发出声响,浩瀚的湖面,似乎朝着一个方向倾斜。而鸟们,在摇晃中调整平衡,此刻它们的利爪抓不住任何可凭之物,唯有翅膀可以试探风向,藉此调整力度与方向。

我听到了鸟的叫声,为什么如此尖厉?它抓住了我的心,我的心像一只攥紧的拳头,所有的收缩只为鸟的安危,湖面如此大,无可凭借,无法栖息,鸟能不能飞过这辽阔的无垠的波涛?

这叫声,把我带回童年。那时,我六岁,世界对于我,像刚剥壳的煮鸡蛋一样新鲜。那一次是跟妈妈去石门湖边的亲戚家。

湖岸边,长着睫毛般的芦苇。忽然。我听见了鸟尖厉的叫声,扒开水草,是一窝雏儿,围绕这窝雏儿,我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对抗。我要把它们带回家。我大哭,以哭声加重对抗的砝码。母亲脸上的厉色也逐渐加重。

于是,有了如下一段对话:

“雏儿是像你一样的孩子,如果天黑了还看不到他们的妈妈,你愿意吗?”

“不!”我摇摇头。

“鸟妈妈是像我这样的母亲,如果天黑了还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你愿意吗?”

“不!”我摇摇头。

这一细节,隐喻了今后人生中的取与舍,它必然包含内心的风暴和隐痛,但必须经历,也必须隐忍着让它过去。

母亲是我一生恩威并重的湖泊,她的光芒,慈爱而严厉,将我照拂。几十年来,我也时感弱小,卑微和一事无成,唯一欣慰的是,无论身处何境,我心怀善良和正直,有所敬畏,有所坚持,觉得自己还是个是非分明,内心亮堂的人。

童年遥远的湖,照亮了我许多。我试探着把自己当成一只鸟儿,去想一些事情,想到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互助与融入吧,如同此刻的鸟与湖,湖的心中有鸟,鸟同时通过湖照见了自己。

冬天的湖泊,让我震惊。风更大了,湖面上波浪像手风琴一样拉开、舒展,风主宰着波浪,波浪主宰着湖泊,远处的风正把波浪一层层推过来,推到岸边,浪拍打着岸。

而我牵挂的还是那群鸟,此刻,风已经吹散了一个群体,七零八落,鸟们像被风扔出去的一群弃儿,遥远的凝望中,已如飘零的花瓣,似乎要落到湖面。接近湖面,瞬间,又似乎得到支撑,重整队形。它们是一群被风打散的士兵,此刻听到了集结号,风扫过来的时候,它们整理出新的队列和飞翔的姿势,贴着湖面,低头向前俯冲……

鸟在向湖告别了。

它们的翅膀优雅而年轻,此刻充满了骄傲与力度。而湖,我想,它的心里是否眷恋地留存着鸟飞翔的身影呢?鸟的飞翔,丈量出湖的浩渺与包容:湖的博大与恩威,炼就了鸟的翅膀,让它冲破潜能的极限和内心无形的网。对鸟来说,翻越一座山容易,飞累了,可以随便找个树枝歇歇。而湖,把慈爱收敛在冷峻中,不给鸟凭借枝头的依赖,让一切远程的飞翔成为可能和本领。

落日,穿过云层,一点点、雄浑地降落,硕大,浑圆,深红,……

此刻,鸟,已经越过湖面,正向落日飞去,并融进了落日,像一颗颗子弹向着靶心旅行。

(选自《散文》,有删改)

1.综观全文,简要概括鸟儿能够飞过湖面的原因。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3.文中写“我”与母亲围绕一窝鸟雏儿的一段对话,有什么作用?

4.探究本文标题中“终于”一词丰富的情感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3)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扪参历井仰胁息,           

(5)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6)               ,铁骑突出刀枪鸣。

(7)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8)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9)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10)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11)               ,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①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李公择,是苏轼的老朋友。两人“皆以论新法贬黜远行”,已历数年。

②“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本意是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

(1)词的上片中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这一时节?

(2)简要赏析“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的妙处。

(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8。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遣直,号浮丘,明安徽桐城人。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任左佥都御使,与左副都御使杨涟奏劾宦官魏忠贤,为魏忠贤所痛恨。魏削除二人仕籍。天启五年六月,杨、左被诬陷入狱,备受酷刑,同死狱中。明思宗追谥光斗为“忠毅”。

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骑出          从:使跟随

B.之寺僧          叩:敲打

C.指左公处        微:暗中 

D.史不敢发声      噤:闭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1)除不洁者               (2)吾属今之虏矣

B.(1)则席地倚墙            (2)因人之力敝之

C.(1)或劝少休                (2)申之孝悌之义

D.(1)谓狱中语亲得之于史公云  (2)今君亡赵走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事”,指散失了的事迹。本文主要记叙了左公的两件逸事:一是视学京畿时,对史可法赏识、关爱,并寄予厚望;二是被诬陷下厂狱时,自身遭受酷刑却怒责冒险探视的史可法。

B.本文第二段描述了左公怒责冒险探狱的史可法的情形,主要通过对左公的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史可法说的话,表现了左公的铁石心肠、不近人情。

C.本文第三度叙述史可法奉檄守御期间,让将士轮换休息而自己却忠于职守数月不休,这是他继承左公志事的例证,从中可见恩师左公对他的影响。

D.本文开头点出“逸事”来源,“先君子尝言”统领全文;末段与篇首相呼应,又是对篇首的补充,补叙逸事之二的来源,以说明它的真实确切。

4.本文主要表现了左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5.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作者对李白、杜甫诗歌的评价。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选自宋代严羽《沧浪诗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