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    。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    ,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①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②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③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的“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回答这类题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段的意思,二是空格前后的语句的意思。先找语段的中心句,再联系前后文的意思,注意主语的一致性。解答此题要准确在画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就一定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去做,即根据上下文。第一处根据前句中的“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和后文的内容可知应填“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之类的语句。第二处,前一句话是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横线前的内容是“情是诗的内容”,横线后有“义”是诗的社会效果。可见横线上的对象应是言和声,再根据“情是诗的内容”,就可以得出“言和声是诗的形式”的结论,答案也就有了。第三处也应做出这样的分析去解决问题。根据“大凡人之感于事”可填出相应的内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一些思念,开始在夜里失眠。在白天睡去,我的指尖开始氤氲无尽的情思,在闲暇的午后,黑夜来临的时候,安静成一泓秋水的宁静。最后,消失在一首词的张望里。        ,在文字中蜿蜒,在心底扎根,最后把相思饮尽。

A.夜很黑,我只能借着微弱的星光和记忆,紧紧地把时光包裹,也把我的眼睛糊住

B.夜很黑,我只能紧紧地把时光包裹,凭借着微弱的星光和记忆,把我的眼睛糊住

C.夜很黑,我只能借着微弱的星光和记忆,去把我的眼睛糊住,紧紧地把时光包裹

D.夜很黑,我只能紧紧地把时光包裹,也把我的眼睛糊住,借着微弱的星光和记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2015年十大现象级华语影片报告》显示,《捉妖记》《寻龙诀》《夏洛特烦恼》位居榜单前三,《煎饼侠》《解救吾先生》也入围“十大现象级华语影片”。

B.央视播出《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来自全国各条新闻战线上的10位记者讲述了在采访过程中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C.每一类益生菌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如果希望改善人体肠道健康、促进消化,那么应该饮用具备促进消化的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

D.法国巴黎暴恐事件和多名犯罪嫌疑人集体涉案事件的发生,中东难民集体在欧洲社会的形象遭遇重大危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1)平安夜狂欢结束后,中心广场垃圾遍地,行人      ,只有少数志愿者就地取材使用简易的“打扫工具”清理现场。

(2)欧盟难民安置计划       ,各成员国原定的按比例安置在希腊、意大利和匈牙利的难民数目为16万人,而今年抵达意大利和希腊的中东和非洲难民中,目前仅有86人得到了安置。

(3)在他看来,这家准巨头公司仍然处在       的阶段,过于快速的增长和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它的容错率变得极低,从一家市值已过亿美元的独角兽到陷入危机,很可能只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

A.步履维艰    如履薄冰   寸步难行     B.如履薄冰    步履维艰   寸步难行

C寸步难行    步履维艰   如履薄冰     D.如履薄冰    寸步难行   步履维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①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②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③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④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一直被公众期待“应该怎样怎样”,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场’控制着”。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我就是个道具”。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

⑤周海婴说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此后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

⑥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确是活画。

⑦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⑧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⑨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摘编自2011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

B.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

C.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D.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E.本文通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2.文章题目中的“历史暗室”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3.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

4.从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他那匹小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得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自午饭以前从大车店出来,他们还没拉一趟生意。可是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暗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的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鬼把你支使到哪儿去啊?靠右走!”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姚纳回过头瞧瞧乘客,努动他的嘴唇。……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欠起身子,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壳喷气。

“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姚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

姚纳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那你就稍微鼓励他一下……给他一个脖儿拐!”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老婆在坟墓里!现在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这真是怪事,死神认错门了……他原本应该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

姚纳望了望大车店里横七竖八睡熟的人们,后悔回来早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应当描摹一下怎样下葬,后来他怎样到医院里去取死人的衣服。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有删改)

【注释】马的饲料。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契诃夫善于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做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从《苦恼》中就可看出来。

B.这篇小说多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姚纳拉三个年轻人时,不但没有为他们辱骂和动手打他感到痛苦,反而觉得 “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这说明他宁愿被打骂也不愿孤独。

C.姚纳与其他人物的对话,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姚纳老实木讷、惶恐谦卑的性格特点,而且鲜明地表现了军人的蛮横霸道、三个年轻人的卑劣无赖、年轻车夫的冷酷无情。

D开头写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说明人与马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都是小说的主角。

E.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将人的冷漠与马的“倾听”形成强烈反差,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也让我们在为主人公命运悲伤的同时有所思考。

2.小说中车夫姚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开篇用了大量笔墨进行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标题是“苦恼”,请结合全文说说车夫姚纳有哪些苦恼,并联系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