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行 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轻罗小扇扑流萤”看似平实,其实含义丰富。请试作分析。

2.这两首诗在传达主旨上可谓殊途同归。请从主要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分析。

 

1.有三层意思: (1)萤一般生活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透漏出宫女的生活无人问津,充满凄凉与悲苦。 (2)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们无事可做,寂寞无聊,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们那孤独的岁月。 (3)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此处无用之扇隐喻王朝破败后的无用之弃妇宫女的悲惨命运。(一点3分,二点即可得5分。) 2. (1)元诗采用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和对比,盛开的红花与寥落的行宫、宫女的白发、清寂的生活相映衬、对比,传达了宫女们孤寂、无聊、哀怨的心绪。 (2)杜诗则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借烛光摇曳,冷映画屏,庭院荒芜,萤虫飞舞,天阶空旷,夜色如水的景,表现出寂寥冷清的画面,表达了宫女孤独落寞、百无聊赖的心境。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思考时,可抓住“小扇”“扑流萤”,联系上下文“银烛秋光冷画屏”“天阶夜色凉如水”,结合着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表现宫女的凄凉与悲苦的生活、寂寞无聊、悲惨命运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本题考查诗歌表达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答。例如,元诗中,盛开的红花与寥落的行宫、宫女的白发、清寂的生活相映衬、对比,传达了宫女们孤寂、无聊、哀怨的心绪。前两句属于乐景,后面属于哀情,故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表达技巧。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绅,字公垂,中书令敬玄曾孙。世宦南方,客润州。绅六岁而孤,哀等成人。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客金陵,李锜爱其才,辟掌书记。锜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锜召绅作疏,坐锜前,绅阳怖栗,至不能为字,下笔辄涂去,尽数纸。锜怒骂曰:“何敢尔,不惮死邪?”对曰:“生未尝见金革,今得死为幸。”或言许纵能军中书,绅不足用。召纵至,操书如所欲,即囚绅狱中,锜诛,乃免。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稹为宰相,而李逢吉教人告于方事,稹遂罢;欲引牛僧孺,惧绅等在禁近沮解,乃授德裕浙西观察使。僧孺辅政,以绅为御史中丞,顾其气刚卞,易疵累,而韩愈劲直,乃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免台参以激绅。绅、愈果不相下,由是皆罢之,以绅为江西观察使。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会敬宗立,逢吉知绅失势可乘,使守澄从容奏言:“先帝始议立太子,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独宰相逢吉请立陛下,而李续、李虞助之。”逢吉乘间言绅尝不利于陛下,请逐之。帝初即位,不能辨,乃贬绅为端州司马。后天子于禁中得先帝手缄书一笥,发之,见裴度、元颖、绅三疏请立帝为嗣,始大感悟,悉焚逢吉党所上谤书。始,绅南逐,历封、康间,湍濑险涩,惟乘涨流乃济。康州有媪龙祠,旧传能致云雨,绅以书祷,俄而大涨。开成初,郑覃以绅为河南尹。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武宗即位,徙淮南,封赵郡公。居位四年,以足缓不任朝谒,辞位。卒,赠太尉,谥文肃。

(节选自《新唐书·李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B.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C.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D.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在句中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

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的祭品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绅才能出众,志向远大。他本是官宦之后,很小就赢得“短李”的诗名;科举及第,却选择离京客游金陵。

B.李绅智勇双全,坚贞不屈。他不愿为李锜效力,就假装害怕发抖;李锜用性命相威胁,他也毫不畏惧。

C.李绅屡经磨难,仕途坎坷。因得罪李锜而下狱;也因牛僧孺免其御史中丞之职;后遭李逢吉为首乘间陷害。

D.李绅名声显著,深受赞扬。他历经多代帝王,多次受到君王恩宠;当地方官也能造福于民;死后获赠受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使者召锜,称疾,即胁使者为众奏天子,幸得留。

(2)或欲以闻,谢曰:“本激于义,非市名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回头看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之后,八亿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城。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 “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叶落归根”,归根则成肥料,不归根则成垃圾。他们不愿意作不归之叶,被人作为垃圾扫掉,而是要化为肥料,让生养自己的大树长得更茂盛。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乡绅在乡村文化中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B乡绅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乡村后辈学子奋发向上,使乡村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人才大循环。

C乡绅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导和提升了乡村文化,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D乡绅在乡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责任,是乡村的文化领袖,引领一方的社会发展。

2.下列关于中国乡村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乡村虽有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乡村的风雅,乡绅群体在乡村的消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乡村曾经是人才生长的沃壤,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传统的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D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乡村也逐渐变成文化沙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 “耕读传家”“地接芳邻”之类的门楣题字的风雅相比,现代新农村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显得肤浅庸俗,功利色彩很浓。

B“叶落归根”曾经是宦游他乡的游子颠扑不破的信念,但随着乡绅群体向城市的流动,这一观念在现代乡村已经荡然无存。

C中国文化植根于乡村,乡绅的大量流向城市,将使乡村失去“灵魂”,使中国文化面临凋败甚至消亡的危险。

D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抛弃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观念,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终被人作为垃圾扫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道,获得五项奥斯卡奖的《艺术家》引进国内后,公映时竟然遭遇票房“滑铁卢”。有的观众说,专程买票去看,竟发现场子里只有四位观众;也有人说,竟自己一个人看了一次“包场”;还有人说,放映没几分钟,观众闹了起来,说怎么是黑白片?甚至有的影院放映员也误认为影片中的“默片”是自己音响设备坏了……闹的乌龙,不一而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依照所给示例,在横线处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连贯,句式与示例大体相同。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               。信仰是             。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走近绿色你会发现,那也许是一片班公柳。                          

                                 。           。无人能够预测这新绿能否长成,但这新绿却彰显了生命的不屈。

①在高原肆虐的寒风中裸露着白森森的胴体

②它们的树皮总是被残忍地撕脱了一部分、一半,甚至更多,甚至一丝不挂

③许多班公柳承受不住这样的残酷折磨死去了,而在残根断枝上又萌生出稚嫩的新绿

④高原生命的生存永远是那般艰辛

⑤几乎没有一棵班公柳的枝叶是完整的

⑥没有人知道班公柳的生命中经历了什么,只看到它经历残酷磨砺后的顽强

A.⑤④⑥①③②

B.②①⑥④⑤③

C.⑤⑥②①③④

D.④⑥⑤②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