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互相作用而发生的放热反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互相作用而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放烟现象。物质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发生燃烧现象,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

“燃烧”当然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梦在燃烧 梦在燃烧梦在燃烧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借风借火借箭,羽扇轻摇;荣辱兴亡,皆一肩挑。深谋远虑,只为今朝。梦在燃烧。 ——题记 灯火阑珊,独居高楼;静品三国,感慨万千。历史被如沙的岁月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回首间,已了无痕迹。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抹不去这样一个名字,一个为人景仰,为人钦佩,为人依赖的名字——诸葛亮。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卧龙冈内,两人隆中定三分决策,您一番谈语,已知三分天下,令玄德公顿开茅塞,真万古之人所不及也!您初出茅庐,火烧博望,指挥如意笑谈内,真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您下江南,舌战群儒,众江南才郎皆败于尔手。尤记得,草船外,矢石如雨,草船内,您把酒欢畅。您的胆识和从容令世人称颂,七星坛上,身披道衣。跣足散发,巧借东风,真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木。更有智算华容道。巧布八阵图等诸多功绩。回望那年,您深入不毛之地平南王,羽扇纶巾拥壁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西城楼上身披鹤氅,头戴纶巾在高楼之上设琴一张。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空城吓退司马仲达,五大员军帐内,一盏油灯照着您憔悴的面庞,蜡黄的脸上显露不甘,口中喃喃道出对后世无尽的牵挂。 您在遗憾中猝然长逝了。孔明啊,您的一生战功屡屡,但毕竟不是神人,街亭一误,前功尽弃,可为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这是您一生的败笔。问鼎三足怎落脚,隆中对分晓,只盼来日登蜀道,再续《出师表》秋风萧然,落日残云,五丈原里的哭声仍在上空回荡。巴蜀之地的期望还在中原彷徨。 您一生鞠躬尽瘁世人早已将您奉为神明,也成为人们心中忠义和智慧的化身,您的功过凭千古议论。您的是非世人评说。悠悠岁月,袅袅余音。尽管蜀汉依旧只能偏居一方,尽管人们对汉业的光复只能去遥想,尽管你留下太多没完成。但巴蜀山川的梦仍在燃烧,弥漫整个中华大地。 燃烧着的青春 不是狭隘的舍己为人,不是单纯的赠人玫瑰,而是一种向上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去面对每一天,去迎接每一次的挑战。在挑战中战胜自我,升华自我,这便是燃烧着的青春,也是雷锋精神的真正含义……——题记 灿烂的遗产——永不凋谢的雷锋精神 47年前,一个平凡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47年来,一种崇高的精神长存天地之间,这个名字叫雷锋。这种精神就是雷锋精神。他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激发着人们的进取心,也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在催生着人们内在的动力对于他的精神,毛泽东曾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我们作为新世纪接班人,一定要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呢? 绝大部分的人对他的了解只能停留在重复的口号与名言之中,一提到了雷锋就脱口而出他是位助人为乐,胸怀宽广的好人。他们自认为“雷锋”二字已经听得耳朵生茧了,许多人想起他的时候,脑子里闪现的大多是雷锋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一面。这种固定的思维左右了他们的行动,认为学雷锋就是去捐款、去献血、去慰问、去搞卫生等等,这就是被格式化的雷锋精神。更有甚者,认为过了3月,雷锋精神便会消声灭迹,学习雷锋?可笑的行为,自己的精力都不够,还去学习雷锋吗?别再浪费精力和金钱了。这种想法,你是否真的没有想过? 在那雷锋精神盛开的地方——青春得到延续,再弱的微光也能冲破黑暗! 雷锋曾经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以说,社会没有雷锋精神的贯穿,恐怕就没有现在经济的奔腾了!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应该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关键在于平时的实际行动,对于我们而言,勤奋好学是雷锋,珍惜时间是雷锋,遵守纪律是雷锋,团结友爱是雷锋。问题是我们能否像一颗螺丝钉,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咬定青山不放松?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把远大的目标分解在平时,有没有通过积极进取、不懈努力使自己实实在在的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青春犹如一根蜡烛,她时刻燃烧着,但总有一天烛光会熄灭,但只要心中有雷锋精神的存在,你就会在有限的青春里找到人生的价值;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质疑明天,问多了猜疑多了,身边一切都变得不可能。然而明天需要自己紧紧捉牢、奋斗。纵然它是微弱的烛光,只要你相信雷锋精神的存在,烛光也可照亮黑夜带来温暖。让我们真正行动起来,把雷锋精神传递下去,让燃烧着的青春向美好的明天飞驰…… 【解析】 试题分析:诚如提示语所说,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如果仅从化学的角度来讨论燃烧这一自然现象,是难以写出好文章的。考生必须由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领域、人生问题。材料中所说的“放热”“火焰”“发光”“放烟”应当是联想的基点,由此联想到人生:人生如火,只有发光放热,才能拒绝平庸,成就有价值的人生;生命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人生的亮度和热度;灰暗的人生,只放浓烟而没有亮光的人生污染环境,毁灭自己;等等。还可以从燃烧的条件展开联想,例如,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人必须加强自我修炼,改造、提升自己的质地;必须有氧化剂和达到温度才能燃烧,人只有把自己投身到火热的现实中进行斗争,而不是自我封闭,远离现实,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 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 “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

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诗文大家”余光中,请结合文本分析获得这样称号的原因。

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1)                       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2)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以上杜牧《阿房宫赋》)

(6)            烟光凝而暮山紫。

(7)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以上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再遇手挥双刀,绝水追击,杀敌甚众,甲裳尽赤,逐北三十里。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谍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嘉定元年,除左骁卫上将军。和好成,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除保康军承宣使,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六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奉招抚命取徐州,道于此     假:借

B.再遇手挥双刀,水追击         绝:渡过,横渡

C.逐三十里                     北:逃跑的人

D.乃遣统领许俊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毕再遇卓越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①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 

⑤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  

⑥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再遇的父亲经多次提拔,最后升到武义大夫。毕再遇则是借父亲的恩荫做的官,后来又因武艺出众,受到孝宗皇帝的喜爱和赏赐。

B.毕再遇用声东击西、分化瓦解等策略,很快攻下泗州的东西两城。当上级奖赏他时,他却表现出一种以国事为先、不重名利的胸怀和气度。

C.攻打宿州的郭、李部队出师不利,郭倪下令让杨再遇撤军,杨再遇没有从命,抓住战机,截击前来追赶的金军,杀敌众多,使金军溃败。

D.战事平息,宋金讲和,毕再遇屡次上疏,表达告老还乡的愿望;可是南宋皇帝对他仍是极力挽留,不仅表彰奖励,还多次为其加官晋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网上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有些人认为年味变淡了,想加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前“春节”那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

B.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积极乐观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有人在网上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能有力地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C.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