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秦时妇人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秦时妇人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A.因问佛是何者,僧言之(详细  

B.客僧惧逐,多窜山谷(暂且 

C.有妇人,并草叶(  衣服  

D.代州都督五台多客僧(认为)

2.选出与“以草根哺之”中 “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愿借子杀之

C.辍耕之垄上        D.何陋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通读全文,你很容易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类似的文章,请写出篇名,并写出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任意一点相似之处。

 

1.C 2.B 3. (1)我奉事佛,佛必须贬降形骸,所以这样。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3)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4.篇名 《桃花源记》相似点: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根据“有妇人,并衣草叶”的大意: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可得出:C项,衣,为名词用作动词,穿。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这两个方面,其中侧重考查多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考生在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往往出现忽略的情况:1.忽略词类活用。高考考查文言实词时,命题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以前的词义解释它,给考生设置答题陷阱。本题选项C就是忽略了词类活用的现象。 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例句中,“以草根哺之”中 “之”为人称代词;选项B愿借子杀之,之,也是人称代词;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翻译时需重点翻译的词语:尔:这样;者、若:比得上;心:热中功名利禄之心;反:返。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翻译时,要将通假字“反”通“返”的意思翻译出来;还要将比喻意义的“鸢飞戾天”翻译出来。 4.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可得出教材内学到的与之相似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写法上,都是虚构故事内容,采用了虚写或想象的写作手法。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例如本题就是考查对想象手法的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阅读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A.这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

B.诗人用 “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使冶炼场面卓然生辉。

C.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D.这是一幅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

2.简要回答:如何理解“赧郎”这个词?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刘禹锡被贬23年,却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表达自己的乐观精神,文天祥身陷囹圄忠贞不屈,发出                   的千古绝唱,苏轼“游宦”五年,丧妻别子,中秋节月夜却发出                       的美好祝愿。

(2)不戚戚于贫贱,              

(3)              ,思而不学则殆。

(4)《出师表》中表达诸葛亮追求志向的句子是                             

(5)                  在乎山水之间也。

 

查看答案

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①武松乘着酒兴,走上冈子来,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转身再回酒店……

②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力气,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

1.上文节选自古典长篇小说《       》。

2.作者要塑造武松“打虎英雄”的形象,却为何写武松胆怯,想转身回去?

3.武松从柴进庄上出来,就一直将哨棒带在身边,作者也时时提起它,读者满以为定当靠它打虎,结果却没有用上。这样写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中学对学生“好的阅读习惯”调查(调查人数:300)后的情况显示。从直接呈现该表格信息的角度做概括,最精当的一项是(     

调查内容

调查情况%

 

经常做

偶尔做

不做

积累词汇做摘录笔记

13

42

45

动笔勾画圈点批注

15

25

60

遇到不懂的词查字典

17

50

30

A.“积累词汇做摘录笔记”的,“经常做”的为13%,“偶尔做”的为42%,“不做”的为45%;“动笔勾画圈点批注”的,“经常做”的为15%,“偶尔做”的为25%,“不做”的为60%;“遇到不懂的词查字典”的,“经常做”的为17%,“偶尔做”的为50%,“不做”的为30%。

B.该中学学生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老师要加强引导。

C.真正符合该中学学生阅读的文章、书籍不多,校领导要注意调整。

D.该中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查看答案

将“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一句还原到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我们为什么活着?①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②“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③欢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④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