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中国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中国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85 岁的屠呦呦因发现了针对疟疾的新型疗法而分享了201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获奖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                      

A只要坚持自己的科研信念,不要去关注世间的纷杂和名利的得失,认真做自己的事情,我们也能取得令人自豪的成果。

B不要去关注世间的纷杂和名利的得失,只要坚持自己的科研信念,认真做自己的事情,我们也能取得令人自豪的成果。

C认真做自己的事情,只要坚持自己的科研信念,不要去关注世间的纷杂和名利的得失,我们也能取得令人自豪的成果。

D只要坚持自己的科研信念,认真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去关注世间的纷杂和名利的得失,我们也能取得令人自豪的成果。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小句子,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她获奖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下面要说的话的主语应该是承接“我们”,再看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应该把“坚持自己的科研信念,认真做自己的事情”放一起,排除AB,再看CD两项,应该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所以选D更合适。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无论是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得保证前后句的话题统一,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的统一;保证语序合理,衔接自然严密,前后呼应为一体。一般说来,下列种种衔接,是连贯的:话题统一,语脉相通,事理情理相通,语序前后一致,问与答前后照应,指代前后照应,句式前后一致,关联词前后照应,表达符合语境,音节和谐一致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实上,相关质询和求证渠道如果不够畅通,反而会增大公众在财政资金公开透明上的“误解”与“误传”

B中国道路在风云变幻中更加坚实,中国力量在负重前行中更加强大,中国精神在重新积聚中更加抖擞,中国声音在世界的聆听中更加铿锵有力。

C在中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粮食问题只能依靠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这是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

D衷心希望广电总局能够给“盗墓”类影视作品一纸封杀令,让银幕、荧屏保有一分对历史对祖先的敬畏,还古遗址古墓葬多一分安宁。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研究现状要深入实地考察分析问题要       ,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上取得实效,

这里明谈体育暗谈生意体育“规”,示社会之“”,风趣      

奶奶说话总爱拐弯抹角怕伤了别人自尊,但妈妈就不同说话       一步到位。

A.一针见血,一语破的,入木三分。B.一语破的  一针见血  入木三分

C.入木三分  一语破的  一针见血  D.一针见血  入木三分  一语破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不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来要求自己。

“只是一个哲学工作者”

小时候父亲很少管我们,也很少过问我们的功课。父亲教给我最重要的是传承祖辈的‘家风’,学习做人的道理。汤一介记得,父亲曾经把他珍藏的一幅《颐园老人生日燕游图》拿给他,上面有一段祖父约 700 字的题词,其中他记忆最深刻的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食,随时而安,固吾立身行己之大要也。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对此,汤一介曾解释说,‘事不避难’就是困难的事情,你应该承担的就要承担‘义不逃责’即合乎道义的事情,你就应该负起责任来。他将这段为人处世的祖辈遗训当作座右铭,身体力行、孜孜以求,在中国传统哲学领域探寻真善美。

汤一介常说,“人活一天,就要做事,只有做事才能体会到快乐。你的快乐就是你的生命。你要不做事,你就没有快乐,也就没有生命。”

汤一介一生既用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发出儒学真精神也关注中西文化融合问题,强调“中西兼通”,并且提出“要创造若干个中国化的西方哲学”、“建立中国的解释学”研究课题。

汤一介觉得自己不是哲学家,“我是一个哲学史家。因为我并不认为我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哲学体系,我现在是研究一个一个哲学问题。好像我的长处是,从上世纪 80 年代一直到现在,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来。”

和而不同儒者“范儿”

在汤一介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里,每个导师的学术观点不同,个人兴趣爱好也不一样。但大家相处融洽,每个人都心情愉悦。

在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看来,中国文化书院的兼收并蓄、和谐融洽发展,与其主事者的处事风格和开放心态密切相关。“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的掌门人,汤一介为书院的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艰苦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书院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业绩,这份成功是与他的人格感召和宽广胸怀分不开的。”

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生,汤一介一方面要求学生追求学问的严谨性,一方面又强调要继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的优秀品质。回想从师求学的 6 年,杨浩感慨地说,“从先生那里,我感到先生对我们新一代学者的殷切期望。我们不仅学到知识与学问,更学习到如何做人,做一个利益大众、无私奉献、对社会有用的人。”

勇挑《儒藏》重担

汤先生还是一名活跃的学术活动家、大型中国文化学术工程的组织者。他在上世纪 80 年代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掀起了一轮传统文化热潮。从上世纪末的‘传统文化热’,到如今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的沉寂,在顺利回应了西方文化的挑战之后,重新走上了复兴之路。近年来,汤先生又组织主持教育部重大学术项目《儒藏》工程。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盛世工程。汤一介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广保说。

汤一介家有两间书房,虽不大,却四壁环书。其中,整齐排列的《儒藏》“精华编”格外醒目。“我们编纂《儒藏》的目标是,100 年内不会有人超过,而且成为世界上通行的儒学研究本子。”编纂《儒藏》始终是汤一介要实现的一个愿望。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曾这样评价汤一介,“汤先生以自己半个多世纪学术工作积累的功力和境界,化作深刻而开阔的学术眼光,提出了若干重大的科研课题,不仅为中国儒学搭建了一个研究的平台,更是为我们中国哲学未来 10 年的发展作出了整体规划,可以说是‘总设计师’。”

选自 201483《经济日报》 有删节

相关链接

汤一介家学渊源深厚,祖父汤霖是前清进士,父亲汤用彤是哲学大家。

②上世纪 80 年代,汤一介创建中华文化书院。90 年代,他首创“国学”,提出了中西文化对话,引领风气之先2003年76岁时,他又主持规模宏大收录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 3000 余种,约 10 亿字的《儒藏》统纂工程。

③1993 年,美国杂志发表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强调现代世界的冲突来自文明差异,“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汤先生于1994年撰文应对,表明立场文明共存才是人类的出路,世界应该和而不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汤一介先生是当代学人中最具儒者气象的学者。他牢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父亲遗训,且以之为座右铭,身体力行。

B上世纪 90 年代初,亨廷顿提出“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互为威胁”的观点,汤先生予以驳斥,认为文明间的冲突是正常状态。

C上世90年代,汤一介首创“国学”,提出了中西文化对话,引领风气之先,创造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D近年来,汤一介先生组织主持教育部重大学术项目《儒藏》这一盛世工程。已编成的《儒藏》已经成为世界上通行的儒学研究本子。

E汤先生作为导师,他既要求学生追求学问的严谨性,又强调要继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的优秀品质。做一个利益大众、对社会有用的人。

2.汤一介说,“人活一天,就要做事”他一生为中国哲学事业做了哪些重大的事情?请简要概括。3.汤一介先生所以能对中国哲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主要原因有哪些?

4.有学者认为“汤一介先生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请结合材料,说说汤一介先生在“引领我们‘回家’”方面所做出的业绩以及你对“回家”意义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萝卜进城

张锋搬进了新家,老爸老妈从乡下乐呵呵地赶来庆贺。老妈拎了一大筐土鸡蛋,老爸背 了一大背篓大萝卜。他们知道现在城里人最稀罕乡下的绿色土特产。   

张锋和媳妇儿见着二老,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只是担心累着二老,可他们一个劲儿地摇头摆手 “不累不累,我们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张锋招呼媳妇儿把鸡蛋和大萝卜放进冰箱里。妞妞忙着给妈妈帮手,她把萝卜放在地上,一个一个排起来,还挨个儿数起来 “一、 二、三……一共十九个。”

“哎呦,我的妞妞真能干呢! ”爷爷一边夸着妞妞, 一边对张锋说 “这大萝卜多好,你拿些给隔壁邻居尝尝,他们一定很高兴。”

“爸,我们刚搬来,都还不认识,不用了! ”媳妇儿搭腔了。

“正因为你们是刚搬来的,所以才要主动去跟他们套近乎嘛! ”老妈也在一边说,“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对! 你妈说得对! 我们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万一有个什么的,他们也好帮帮你们!”老爸表示赞同。

张锋和媳妇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时,妞妞站起来有板有眼地对奶奶说 “奶奶,你不知道吗?老师都说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他们又不认识我们,肯定不会要!”

“呵呵!我的乖孙女,老师讲的那是坏人,我们不是坏人啊。这么好的大萝卜,谁不稀罕”爷爷刮着妞妞的小鼻子,认认真真地说。

张锋看着老爸老妈坚持要去搞好邻里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支吾着 “爸,妈,我们去送也行,万一人家不要多没面子啊!”

老爸抢先一步,主动背着背篓 “他妈,我们去送吧!我们是农村来的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么坏人,人家放心!

于是,老爸老妈挨家挨户送萝卜去了。

隔壁住着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热情地开了门。相互寒暄了几句,老妈从背篓里拿出来两个大大的萝卜递过去,走时,老爸还大声地说上一句 “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住在 204,以后请多关照,谢谢!  

成功送出去两个大萝卜,二老更有信心了。他们每家送两个,离开时老爸都会重复那句话“我儿子张锋刚搬来,以后请多关照!

很快,背篓里只剩下一个萝卜了,老妈说 “算了,这个就不送了吧。送一个也不好意思,干脆拿回家今晚炖排骨吃。”老爸连连说好。

二老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老爸得意地把背篓亮给张锋和媳妇儿看 “怎么样?我们说的没错吧!你们还总说人家不会收,人家不仅收了,还收得特别开心。”

“就是!我看哪,城里人真稀罕这个,赶明儿我们回去再弄些来,八楼上面还没送呢!”老妈的热情可真高,老爸也跟着附和。

“啊?你们还要送啊?”张锋和媳妇儿不约而同地喊出来。

送!这幢楼每家每户都送。别的我们帮不上你们,给邻里送些土生土长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的。老爸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夫妻二人无语。

第二天一大早,二老就要吵着回去,说是早点儿背萝卜来送给八楼上面的住户,免得时间长了,人家知道了,还说送萝卜的人偏心。张锋拗不过二老,只好早早爬起来送他们去车站。妞妞舍不得爷爷奶奶走,硬要跟着爸爸一块儿去送。

老爸背着空背篓,老妈拎着空篮子在前面走着,张锋牵着妞妞在后面跟着。

嘿,这儿怎么会有萝卜?”老爸突然叫起来。老妈也看到了一大堆白生生的大萝卜。张锋看到后也傻眼了,愣了一下,说 可能是旁边那家餐馆库房里坏掉的。

哪儿坏啊?个个白白嫩嫩的! 老爸还在嘀咕。张锋忙催着二老快走,不然赶不上第 一班车了。

妞妞站在那儿好奇地数了数一、二、三……数完追着爷爷边喊着刚好十八个! ?”

选自中国文联出版社《天堂里没有谎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锋搬进了城里的新家,老爸老妈不辞劳累,带着一大筐土鸡蛋、一大背篓大萝卜 从乡下赶来庆贺,带来了对儿子、媳妇的深情厚意。

B妞妞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她懂事、热情,对老师说的“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 要的”并不认同,因为遇事有自己的看法,受到爷爷的夸奖。

C张锋及其媳妇这对年轻人的形象在小说中显得比较单薄,他们什么都听两位老人 的,说明两个年轻人一味迁就老人,没有主见。

D老爸老妈主动给儿子的邻居--同楼住户送大白萝卜,是为了跟他们“套近乎” ,说 明了他们的动机不纯,是势利之人。

E小说以“萝卜进城”为标题,情节并不复杂,叙述了“萝卜送人”出人预料的结局, 表达了现今人与人之间的尴尬关系,值得读者深思。

2.小说在刻画老爸老妈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哪些话语给予了萝卜真挚赞美?这么好的大白萝卜送给邻居为什么又都被邻居丢弃? 

4.如果让你改写小说的“萝卜被全部丢弃”的结尾,你会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心里委屈,兄弟却不理解,甚至嘲笑她,孤独无奈的她只能是“                       

(2)荀子在《劝学》中,“                        ”用比喻表明了君子博学并且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而行为没有过错。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中,写战马飞快,弓身响亮后,提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一句话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