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6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寓意性的材料作文题。由两个偏正复句构成,重点在“却”后,两个互有优势又互有缺陷的事物一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扶持,成就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由此在立意上可以这样考虑: 1.材料中“凭借”一词至关重要,因为“人无完人”,却又都追求完美,那就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是荀子说的要“善假于物”,像牛顿那样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的辉煌。 2.紫藤萝和牵牛花,虽然可以招蜂惹蝶,但如果躺在地上,人践马踏,是好景不长的;枯树和篱笆,不仅不是风景,立在那里还污染了人们的视线。分开了,彼此都不是风景,但结合了,却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可见,凡事互相协作,各尽所能,是能成就大事的。3.枯树帮助紫藤萝爬上了高枝,也美丽了它自己;牵牛花帮篱笆遮盖了丑陋,也站直了自己的身子。它们在帮助对方,实际也是在拯救自己,所谓“救人就是救己”。 对他人施爱心,不仅仅只是为人,换个角度,也是在为自己。即使施爱的人主观上不想为己,但客观上生活总是给好人以好报。以上的立意应该都是“切合”题意的,当然也还可以有其他“符合”题意的思考。至于文体的选择,只要确定了立意,擅长叙事的写一个表达该中心的故事,长于说理的写一篇滔滔不绝的议论文,都不是什么难事。作文参考立意:1.从紫藤萝和牵牛花的角度立意谈借助外力的必要性。2.从篱笆和枯树角度立意可以写“送人玫瑰,手有余香”。3.从两者关系角度立意也可以写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共赢。①相互映衬,构筑和谐。 ②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7分)

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郭秉文被人们誉为“东南大学之父”。

1908年郭秉文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14年,他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郭秉文一拿到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要将他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江谦为耆德硕儒,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中西,时称“新学巨子”,两人相得益彰。

1919年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倡男女同校。“五四”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外,仅招男生而不招女生。兼收女生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流言蜚语不堪入耳,甚至思想比较开明的南高老校长江谦也明确表示反对。后经郭秉文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于如期进行。高等教育中“女禁”的打破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一致赞成。经过郭秉文一年多的奔走,虽几经波折,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长。

清末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模仿日本,而日本又是学欧洲。民国建立,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过从转手日本变成了直接向欧洲学习。而对美国大学模式的引入则自东南大学始,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伟。郭秉文从一开始就努力移植美国大学模式,选科制、评议会、董事会,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还在东南大学筹备之初,郭秉文就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很大的,它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列甚至更高。这种领导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而且,为东大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地方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上,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做法后为其他大学所仿效。郭秉文对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引入及其在东大的成功,对整个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体系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南大学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所谓面向社会,就是办学的资金从社会筹集,学校的系科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加以调整。所谓服务社会,就是将大学活动扩展到校园之外,让大学走出象牙塔,使大学成了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也就是说,大学除了承担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基本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

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后,郭秉文就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郭秉文不仅亲自上阵授课,还特地邀请了美国的杜威、孟禄,德国的杜里舒和国内的梁启超、胡适等一批名家前来讲学。

除了暑期学校外,东大教育科还举办了许多其他“推广事业”,如推广平民教育,为乡村失学儿童进行义务教育等;农科则通过组织农村巡回演讲团、农业展览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优良品种等;商科则通过坚持办商科夜校,为各界有志求学的青年提供业余学习提高的机会。

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和学堂的建立,中小学教师均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郭秉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力主高等师范学校应并入综合大学,使综合大学兼有培养师资的功能。郭秉文留学美国多年,他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培养上乘的教师,必须“寓师范于大学”。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师。

由于政局的剧变,1925年郭秉文被免职。离开东南大学后的郭秉文并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1926年,他在美国费城组织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的图片展览。晚年定居美国的郭秉文在1958年创办了中美文化教育协会,虽在暮年,“未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暇逸也”,他仍在为教育事业忙碌。

    (摘编自《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郭秉文赴美留学期间,美国大学富有民主精神的管理模式和当时自己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都对他日后回国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B.东南大学刚一建立,郭秉文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开“女禁”,虽然遭到了非议,但经过他多方努力,最终得以施行。

C.郭秉文在东南大学之所以积极倡导美国大学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不论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还是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都优于北大的欧洲模式。

D.郭秉文主张大学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要走出象牙塔,把办学的重点放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上,让大学成为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

E.尽管离开了大学,郭秉文仍关心和热爱着中国教育事业,在美国宣传中国教育文化,促进中美文化教育的交流,虽在暮年仍为教育忙碌不已。

(2)郭秉文在办学生涯中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3)郭秉文为什么主张“寓师范于大学”?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9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撑着油纸伞,独自                                      

我希望逢着                     。  《雨巷》—戴望舒

3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徐志摩

4又前而为歌曰:“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12分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意象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6分)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2分)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说,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闵也。告使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刘向《新序•杂事四》   

①梁:即战国时的魏国。②劬:勤劳。③窳:懒惰  ④惄:忧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夜往窃梁亭之瓜     搔:通“骚”,扰乱    

B.楚亭旦而           行:巡视

C.此梁之阴           让:谦让        

D.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  信:守信用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楚令因梁瓜之美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梁亭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见渔人大惊

C.具以闻楚王        击沛公于坐

D.楚王闻,惄然愧      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3分)

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   B.    C. D.
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2)楚令闻之,大说,因具以闻楚王。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前年,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我在一棵枯死的胡杨树跟前站立了很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沙漠为什么不可以重新变成春天的故乡呢?

①我赞叹它     ②乃是因为它虽然已死去千年,但仍然以一棵树的形象存在于人间    

③那么就可以证明,沙漠只是后来的演变     ④既然沃野可以变成沙漠    

⑤由此也引发我的思考:既然千年前这里还有树木     

⑥它虽然再也听不见春天的召唤,但却给执著的生命留下不朽的启迪

A.⑥⑤④③①②       B.⑥⑤③④②①

C.①②⑥⑤③④       D.①⑥⑤④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