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l901年秋天,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l901年秋天,清廷在湖南长沙办武备学堂。1903年已有秀才功名的21岁的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式备学堂,1904年程潜考上公费留学生,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在日本他受到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第一批加入同盟会,1908年程潜毕业,入四川新军任混成协参谋

辛亥革命成功后.前清官员谭延闿一跃成为湖南省都督,湖南省政落入旧官僚、士绅之手。对此程潜颇为不平,但为了湖南的太平,他还是尽职尽责地做湖南省军事厅长,协助谭延闿裁军,安定湖南政局。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以孙中山为首的一些国民党人士认定刺宋的幕后指挥者是大总统袁世凯。本来主张在法律层面替宋教仁讨一个公道的黄兴等人,也不得不与孙中山保持一致,以军事反抗袁世凯。国民党任都督的南方数省宣布独立,南北再次大动干戈,是为“二次革命”。精于算计的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程潜也说当时的谭延闿是“二三其德”,但被刺杀的宋教仁是湘籍人士,谭人凤、蒋翊武和程潜都汇集在长沙,谭延闿不得不同意湖南加入倒袁的阵营,宣布独立。

“二次革命”是匆促之战,国民党大败,程潜化妆潜逃到上海,尔后再流亡日本。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一天天暴露后,程潜在1915年11月初从日本潜回上海,与唐继尧等人举起了“反袁护国”的大旗。

1916年年底,黄兴、蔡锷接踵而逝,对国民党内湖南势力而言是转折点。程潜无法在国民党内扛起“湘军”大旗,与其他派系竞雄。

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回到广州,重组中华民国政府。12月8日,孙中山任命程潜为陆军部次长。程潜来到广东就职后,对革命事业以及孙中山个人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中山先生也十分仰仗程潜的才干。在孙中山和陈炯明起争端时,他坚决地站在孙中山这边。

程潜在国民党内最后的辉煌我以为是北伐时期。1927年3月24日攻占了对国民党意义最为巨大的南京城。攻克南京城也可以说是程潜个人的政治命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不但蒋总司令对程潜不顾其命令独得攻占南京之功很为不满,其他如东路军指挥官白崇禧、何应钦,江左军指挥官李宗仁对他也不无嫉恨。1928年湘桂联军攻打唐生智,程潜的部队帮助李宗仁打通了桂系部队与老巢广西的通道,可在5月21日,李宗仁以所谓“专横跋扈,把持湘政”的罪名为借口,拘禁程潜,宣布免除程潜本兼各职。此后,程潜成了位高权不重的人,在国民党内各大派系争斗时,他有基本上旁观者

1948年底,当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时,国民党中央重新起用程潜主持湖南军政,希望靠这位湘军宿将的威望,守住三湘四水。当解放军占领武汉三镇,即将挥师南下时,程潜为了使故乡免受兵燹之灾,也不无对共产党领导人多湘籍人士的一种乡情认同,他与共产党代表李明灏签订《长沙和平协定》,并发表湖南“和平起义通电”。

早在1928程潜第一次全面主持湘政时,他登上岳麓山,拜谒黄兴、蔡锷的坟墓,写下了五古《岳麓山礼黄蔡墓》:“奋起扫浊秽,两公真健者。英气迈千古,大年天不假……如何忽殂谢,万类失陶冶。抚世悲艰屯,沉忧浩难写。”此时,程潜刚刚46岁,掌一省之政,可谓意气风发。哪曾想到,他漫长的人生中,一直有“沉忧”相伴,直到1968年以86岁高龄去世。此前两年的1966年,他写下了一首七言《无题》:“豆萁本是同根生,煮豆燃萁太无情。豆泣釜中终化腐,萁燃釜下早成尘。”

作为湘军最后一棵孤独寂寞的大树,对煮豆燃豆萁的悲剧他已无能为力,只有发出诗人的悲鸣。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17期)

相关链接

辛亥革命的湘籍三巨头(宋教仁、黄兴、蔡锷)皆英年早逝,从此,为民国建立做过巨大牺牲的湖南人在民国政治版图内无可避免的边缘化。(《程潜:湘军最后一颗寂寞的大树》)

作为革命元老,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程潜还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湖湘才俊走上中国近代史的大舞台。1924年,程潜会醴陵招生,很多热血青年跟着他的脚步走出了家门,投考军校。(《程潜:纵横南北的“湖南大家长“》)

父亲生前有件遗憾之事,未能见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程潜女儿程瑜)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报考湖南武备学堂的程潜已经在科举制度中有了秀才的功名,但他毅然考取这个学校.说明池对中国当时的局势有者清醒的认识,有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B.程潜积极追求革命,追随黄兴、宋教仁等同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收为湘军中的新生力量,但这样的做法也为其后遭受派系之争及遭受排挤埋下祸根

C程潜对同乡谭延闿的做法很反感.辛亥苹命胜利后谭延闿做了湖南都督.程潜为辛亥革命鸣不平;‘二次革命”时,程潜认为谭延闿对衰世凯态度暖昧,三心二意

D.程潜对孙中山忠心耿耿.在孙中山重组“中华民国”政府时,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在孙中山与陈烔明发生争端时,他竖决站在孙中山的一边,体现出对党国的忠诚

E北伐战争后的程潜一直不受旗视,即便是程潜被重新起用主持湖南军政.国民党也只是希望他能够坚守湖南,因此当解放军挥师南下时程潜就宣布了起义.
2.程潜为中华民国做了哪些服要事情?请结合文一简要概括(6分)
3.程潜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4.作者为何认为程潜楚“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了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8分)

 

1.AD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2.①辛亥革命后协助谭延闿安定湖南政局。②参加“二次革命”,举起反袁大旗。③北伐战争期间攻占了南京城。 3.①表达了对黄兴、蔡锷的敬佩以及对他们的去世的哀悼之情。②表现了程潜对时事艰难的悲凉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决心。③对过去国共之间斗争的悲剧的感伤和希望祖国统一的思想。 4.①湘军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湖南人为民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湘籍人士黄兴、蔡锷、宋教仁先后去世,在国民党元老中,湘籍人士就只剩下了程潜一个人。②程潜在北伐时期为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为派系的斗争,程潜成了边缘人物,一直是位高权不重,在国民党各大派系的争斗中处于旁观者的地位。③程潜在革命生涯中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湖湘才俊走出家门,投考军校。④程潜先后两次主持湘政,在1948年时,宣布起义,投身共产党。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传记的内容和技巧。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B项,程潜后来受到排挤有派系之争的原因,但与程潜加入同盟会没有关系。C项,“为辛亥革命鸣不平”错误,程潜此时的不平是因为胜利的果实落在了旧官僚、士绅手里。E项,强加因果。程潜起义的原因较多,其中有看到国民党的腐败以及避免故乡遭受兵祸、对共产党领导人多湘籍人士的乡情认同等。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防止发生史实表述错误、分析感知不当等错误,在此基础上判断对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程潜为中华民国做了哪些服要事情?请结合文一简要概括”。先立足全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题干要求思考答题,确定答题区域,注意一定要结合材料,一定要有分析。材料以时间为划分点,分为三个时期:辛亥革命后协助谭延闿安定湖南政局。参加“二次革命”,举起反袁大旗。北伐战争期间攻占了南京城。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程潜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①审题目——明确鉴赏的方向:程潜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②审要求——明确鉴赏的角度。③审文本——找出答题区间。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题目的具体要求,自己归纳,提取精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何认为程潜楚“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了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本题其实是考查人物的特征。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要结合事例(表现)。①审题目的明示——了解探究的角度是其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审题目的暗示——“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其实就是人物的特征。解答本题要抓住文章中心,结合文本,逐段分析概括,全面加以探究。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莲荷图

张晓林

黄庭坚路过江陵,去承天寺谒见住持智珠禅师。智珠禅师拈须微笑,说:“山谷果然来了。”黄庭坚也笑。“偿债而来。”二人都还记着那件事。绍圣二年,黄庭坚被贬谪黔州,途经江陵,就寄居在承天寺,也是那个时候,二人结成知音。那天清早,花香把黄庭坚醺醒,他披衣起床,去找智珠禅师说禅。

这天早晨的阳光灿烂无比,他见禅师站在院子里,正拈着佛珠让人把一座旧塔拆去。 黄庭坚走过去站在智珠禅师的身边。禅师说:“我要建七级浮屠。”稍停,又说:“塔建好,你可得为塔作篇文章。”    黄庭坚笑起来。“文章不难作,只怕塔不好建。”

智珠往山寺外望去。山道崎岖,山雾缭绕,空中有飞鸟盘旋。他弯下腰,捡起一片瓦砾,拂去灰尘,装进口袋。

六年过去。黄庭坚再次走进承天寺,七级浮屠已然建好,在霏霏的江南细雨中有说不出的壮严。  智珠禅师绕塔三匝,从衣袋里掏出当年的那片瓦砾,那片瓦砾看上去竟然温润如玉。他把瓦砾递给黄庭坚,说:“难者已经成功,接下来看不难的了。”  黄庭坚看着瓦砾,似乎想从中看出点什么来。

智珠禅师让黄庭坚先在山寺住下。他说:“清净两晚,再说为塔作记之事。” 过两天,智珠禅师在塔下摆下案子,备了纸墨和茶水,喊来两个小沙弥,侍候黄庭坚为寺塔泼墨作记。事也凑巧,江陵知府马瑊听说黄庭坚住在承天寺,这一天率同僚陈举、林虞等来拜访他。碰上这等雅事,他们都很高兴。 陈举是个掏钱买来的官,喝的墨水不多,但他最好雅聚。

黄庭坚这一天灵感涌动,他让小沙弥并排铺下十余张宣纸,饱醮浓墨,文不加点,落纸云烟,一篇《承天院塔记》转瞬完成了。文辞典雅,书法墨气豪迈,大家齐击掌。   《天院塔记》因要刻碑勒石,黄庭坚在文章的后边将智珠、马瑊等人的名字都写了进去,唯独把陈举的名字给落下了。陈举的脸色很难看。他走上前,朝黄庭坚一揖手,恳求道:“黄公添上陈某的名字,也好传之子孙。”

黄庭坚没说话,笔交给小沙弥,朝寺院后边的茅厕走去。  陈举脸色愈发的难看,他走到无人处,抽出佩刀,将一棵树上的三根枝条一刀斩断。

崇宁元年,黄庭坚改任领太平州事。仅到任数天,就有人向朝廷举报,说黄庭坚在《承天院塔记》中“幸灾谤国”。朝廷震怒,黄庭坚再遭贬谪。朝中佞臣趁机想铲出黄庭坚,又进谗言,皇上下旨,革除了黄庭坚的一切职务和功名,流放宜州。

稀落的鞭炮声响起,旧历年快到了。黄庭坚在潭州遇到了秦观的儿子秦湛。秦湛是扶秦观的灵柩迁葬故里的,秦观早几年病逝在了藤州任上。黄庭坚见了秦观的画像,悲从中来,不禁失声痛哭。 临别,黄庭坚掏出二十两银子送给秦湛,这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了。秦湛不收,黄庭坚哽咽说:“我与你父几如骨肉,想他死不得预殓,葬不能往送,你想让我遗恨终老吗?”秦湛跪倒,给黄庭坚磕了三个头。

黄庭坚原是和家眷一道起程的,可到零陵时,他忽然改变了注意,将家眷安置在零陵,他一人前往宜州,想等到宜州停当下来,再派人来接他们。 白天在路上行走,黄庭坚倒不觉得什么,可一到夜间,夜深人静,草虫相鸣,还是感到有几缕说不出的孤独。

他又想起了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除了佛法高深,还深谙画理,性喜画莲。他画莲,画出了它们的魂,高洁而脱尘。酷热的夏日展卷,不仅能闻到清幽的荷香,还能感到有阵阵凉风吹拂。  黄庭坚想求老友一幅画,时时把玩,不但可解寂寥,也不愁打发宜州漫长的夏日了。 他修书一封,让人送到承天寺,交给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接了信,沐浴、焚香,然后关了禅房木门,拿出珍藏十余年的澄心堂纸,调好颜料,对着雪白的纸走进了一个了无纤尘的境界。 禅房的烛光亮了六个夜晚和六个白天,一幅《莲荷图》画好了。智珠禅师把图很小心地叠好,装进信囊,喊来一个小沙弥,打发他尽快把信送出。小沙弥走出禅房的木门,智珠禅师弹弹袈裟,坐上莲花座,口里念了一个偈子,竟坐化去了。

黄庭坚收到《莲荷图》的时候,已是黄昏。残阳如血。他急忙将画幅展开,展到一半,泪水就模糊了双眼。

(选自《领导文萃》。2015年第1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莲荷图》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莲荷图》行文.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如

黄庭竖、秦观、智珠禅师等的性格特征,表现了黄庭坚与智珠禅师的友谊等。

B小说插叙了黄庭坚和智珠禅师六年前的约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表现

了黄庭坚注重承诺的性格,引出下文黄庭坚写《承天院塔记》以及洲此遭受贬谪等事情。

C智珠禅师当初随手拾起的一片瓦砾跟随了智珠禅师六年时间,后来让黄庭坚看时竟然温润如王,这说明几年间智珠禅师经常拿出来摩挲,时时想起当初的诺言

D.因为黄庭坚讨厌不学无术的陈举,所以他在《承天院塔记》中没有写陈举的名字,尽管陈举请求也没有写。这为黄庭坚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并因此遭到贬谪

E.小说中的智珠禅师是一个智者,他用六年时间建成了佛塔,又让黄庭坚为佛塔写了纪念的文章,也为好朋友画了《莲荷图,》此时他心愿已了,于是便坐化了。
2.小说的环境描写简洁但富有表现力,请找出三处并简要赏析其作用(6分)
3.小说在刻画智珠禅师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小说写了黄庭坚的两“笑和两“哭”,请结合小说简要解说黄庭坚的”和“哭”体现的不同心理或情感,以及这样写的效果。(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岑参的《白需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两句

诗使用互文手法,侧面描写了边地的苦寒天气

(2)屈原的《离骚》中“          ”两句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表现小人用“淫荡”等恶毒的词语诽谤诗人

(3)《苟子·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

用“______,______”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后面题目。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

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注】季重:三国时吴质的字,曾感伤死于瘟疫的好朋友。子山:南北朝庾信的字,曾出使西魏,作《哀江南赋》抒发亡国之痛。劫灰: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很多黑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1.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社会观实?(5分)
2.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后面题目

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巡按江西,捕诛剧盗,奸宄敛迹。复按顺天诸府。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开中盐引入米振饥。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岁凶振救,民无流移。召为户部左侍郎。时黄河迁决不常彼陷则此淤。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从之。江西盗起以杰尝再莅其地得民,诏往治。捕戮六百余人,余悉解散。

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十二年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悦。因相地势,以襄阳所辖郧县,居竹、房、上津、商、洛诸县中,道路四达去襄阳五百余里。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且置湖广行都司增兵设戍,而析竹山置竹溪,析郧置郧西析汉中之洵阳置白河,与竹山、上津、房咸隶新府。又于西安增山阳南阳增南召、桐柏汝州增伊阳各隶其旧府。制既定荐知邓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县皆择邻境良吏为之。流人得所四境乂安。将还以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事无统纪因荐御史吴道宏自代。诏即擢道宏大理少卿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杰以功进右都御史。

杰数扬历于外,既居内台,不欲出。荆、襄之命,非其意也。事竣,急请还朝。会南京兵部缺尚书以杰任之。杰疏辞。不许。遂卒于南阳年六十一。郧、襄民为立祠,诏赠太子太保。

(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B.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C.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D.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杰执法严格,治理盗贼从不手软,原杰在江西有两次严格治理盗贼的经历,第一次,原杰捕获诛杀了强悍的大盗,使违法作乱的人收敛了行迹;第二次,原杰逮捕并诛杀六百多盗贼

B.原杰关爱百姓.敢于治理高官。当时黄河经常决堤改造,于是军民就开垦淤地,但一些奸邪的人抢夺开垦的土地献给王府,最终原杰就把献土地的人贬去戍边,绘接受圭地的入定罪。

C.原杰为官深得民心,被百姓牢记。江西有强盗出现,因原杰在这儿为官深得民心,于是他受朝廷委派第三次到江西;他在荆、襄的做法得到百姓的认可,郧、襄的百姓在他死后立祠祭祀

D.原杰做事注重实地考察.以此获得第一手材料。原杰在察看地形走势时着

列郧县位居竹、房等五倒之中,与襄阳山林阻隔,官史很少到达,一量有盗贼,官府就很难控制,于是设置了郧阳府。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扮10分》

(1)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

(2)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

C.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

D.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

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一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

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役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

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