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徐志摩说他在少年的时候,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徐志摩说他在少年的时候,疯狂地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成年后,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他走。他说学会了自己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自立方能自强 日本教育有这样一项措施:将最小仅5岁、最大不过11岁的少年们送至一个野外营地,让他们从营地出发,穿越山林、河流到目的地集合,途中他们必须自食其力,独自处理一切事务,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这种教育方法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天方夜谭,他们会叫嚷着反对:“这是胡闹!让这么小的孩子做这么危险的事是伤害孩子,我要控告!”而日本教方对这些声音仅报以淡淡一笑。我对这一教育方法举双手赞成,因为这种教育可以锻炼人的自立能力,而现在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自立。自立,是人自强的根本。 纵观古代豪杰之士,大多身受贫穷、孤独等百般折磨,亲人又往往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这些从小就必须自立了。汉高祖刘邦亭长出身,家人皆恶其无能而不与其交,他靠自己独自拼而称王天下;成吉思汗父母被杀,只身流落在外而建立了一番帝业;朱无璋自幼无亲,浪迹天涯而后为明太祖。多位建立天下霸业之人皆以亲身事迹喻人:自立方能自强。 我们需要自立,是因为“好逸恶劳,人之常性也”。人若不自立,事事待人助而为之,那么在面对困境而又无辅助之时,就唯有坐以待毙了,不习惯自己出力的人自然也就不愿也不能自强求生了。在脖子上挂了一圈饼的懒汉便是写照,他由于平时万事皆靠妻子,懒惰成性,故当妻子出门之时,也终因懒得转动而饿死了。 再看阿斗刘禅,我倒认为此人并非扶不起,而是孔明“扶”得太多了才不成器。观魏国五路大军进犯时的少年刘禅,镇静自若,果断地先请出皇太后压住众臣,自己去访孔明。进府后也并未心急火燎地问退兵之计,而是“静立孔明之侧许久,问曰:‘丞相安乐否?’”语中暗含责备而不失王者威风,何等少年睿智,何等英明果决。惜乎刘备叫他“皆听相父处之”,使他不可自立,养尊处优其人如何不惰,怎能成才?蜀之亡也,孔明、亦难辞其咎!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尤其激烈,我们必须靠自己的拼搏,才能求得一线生机。面对优胜劣汰的时代大潮,我们苦不尽早走出“温室”,学会自己掌舵远行,则终将被历史的大潮所湮没,为社会所淘汰。 自立方能自强,这是古人用亲身事例锤打出的警句。日本教育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而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作为21世纪生力军的我们,难道甘为人后?所有想在未来一展身手的人们,自立吧!只有自立才能让你拥有光辉的明天! 【解析】 试题分析:这则材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带我走”,也就是跟人走;二是成年后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他走,也就是他学会了自己走。两个层次将少年和成年进行对比,说明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少年的时候喜欢“带我走”是对的,人在成长的时候,只有跟人走,才能够在他人的引导下,接触到更多未知的东西,才能够不断地成长;长大后,就不应只是一味地跟人走了,应当有自己的主见,自立方能自强。 写作时,可以着眼于少年立意,也可以着眼于“现在”立意,还可以着眼于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立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鲁迅

①前两三年的书报上,关于文艺的大抵只有几篇创作(姑且这样说)和翻译,于是读者颇有批评家出现的要求,现在批评家已经出现了,而且日见其多了。

②以文艺如此幼稚的时候,而批评家还要发掘美点,想扇起文艺的火焰来,那好意实在很可感。即不然,或则叹息现代作品的浅薄,那是望著作家更其深,或则叹息现代作品之没有血泪,那是怕著作界复归于轻佻。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③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①,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④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争“放诸四夷”②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批评以英美的老先生学说为主,自然是悉听尊便的,但尤希望知道世界上不止英美两国;看不起托尔斯泰,自然也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能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做的书。

⑤还有几位批评家,当批评译本的时候,往往诋为不足齿数的劳力,而怪他何不去创作。创作之可尊,想来翻译家该是知道的,然而他竟止于翻译者,一定因为他只能翻译,或者偏爱翻译的缘故。所以批评家若不就事论事,而说些应当去如此如彼,是溢出于事权以外的事,因为这类言语,是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现在还将厨子来比,则吃菜的只要说出品味如何就尽够,苦于此之外,又怪他何以不去做裁缝或造房子,那是无论怎样的呆厨子,也难免要说这位客官是痰迷心窍的了。

    (选自《热风》,有删改)

【注】①“嗜痂之癖”:病态的、反常的嗜好。②“放诸四夷”:放逐到边远的地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6分)
2.请概括第③段中“滥用了批评”的几种表现。(6分)
3.结合全文,谈谈鲁迅对批评家的希望。(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露易丝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有删改)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试概括第④自然段景物描写的特征并简析其作用。(4分)
2.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6分)
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黄鹤之飞尚不衍过,                        。(李白《蜀道难》)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4)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

(5)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6)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7)寄意寒星荃不察,                  。(鲁迅《自题小像》)

(8)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①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①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1)“幽径无人独自芳”一句中,“独自芳”指的是什么?(2分)

(2)“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蕴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3)请赏析结句“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的精妙之处?(4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憎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崇桢间,者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问其出处,笑不应。乡之人多忽之。

顺治二年秋,大兵南下,游骑及关桥。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骑至,厉声叱之,不退。乃引弓射,三射,三握其镞,兵刃交进,鼓声四起。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骑皆咋舌惊去,戒弗犯。当是时,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遥见老僧出门前斗时,旌旗蔽空,甲盾森列,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所向莫当,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既免,各归家,率老幼然香礼拜,老僧笑不纳。

后数年,老僧出访名山,竟不知所终。或曰:“老僧尝自号海涵,谓其徒曰月照.。精拳棍,类少林家数。”或曰:“人尝从老僧游,道遇官兵,急不及避。俄营帅传入见帐中,握手泣下,劳苦如平生。窃听其语,若故为军官者,终莫得其真。”徐丈云。

予既慨老僧溷迹浮屠,不克表见于世,而复惜徐丈有文,而行之不远也。爰节次纪之,以备外史氏采择。                                                        (选自《清谷文钞》,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溷迹浮屠以老      顾:但、不过

B.而下过急          御:任用

C.营帅传入见帐中    俄;忽然

D.不表见于世        克:能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末不整治军政,朝廷用人无方,致使许多英才颓废堕落,老僧原来是军官,虽混迹于僧侣之中,但不同于稍有一点长处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一般里巷侠客。

B.顺治年间,清兵南下,面对游骑的呵斥与多次射击,老僧独立关桥,搏杀迎击,所向无敌,使游骑惊恐地离去。

C.百姓因老僧最终免遭战祸,各自平安归家,后焚香叩拜老僧以表谢意,老僧却不接收。

D.作者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叹息徐氏之文流传不广,于是查考老僧行迹,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3分)

(2)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3分)

(3)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3分)
4.文中说“关侨老僧事至奇”,请结合文中意概括“至奇”在哪些方面?(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