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露易丝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有删改)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试概括第④自然段景物描写的特征并简析其作用。(4分)
2.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6分)
3.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1.技巧:衬托(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作用:烘托欢快、愉悦气氛。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技巧与作用各写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2.布兰特雷·马拉德是男权社会的代表。他表面对妻子关心爱护,实质上却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妻子并使其屈从,是无视妻子人格的专制男人。(2分)马拉德夫人逆来顺受,曾屈从于夫权而不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个性得不到张扬,也没有自己的爱恨,毫无自由可言。(2分)丈夫的“死”让她失去了逆来顺受的环境,唤醒了她的反叛意识,她开始呼呼自由,祈祷为自己而活并且要活到长久。(2分)(符合大意即可) 3.①悬念。小说开头提到主人公患有心脏病,大家对告诉她丈夫的“死讯”表现得小心翼翼。后来,马拉德太太又执意避开众人,反锁在自己的房间里。一步步悬念的设置,推动读者逐渐接近真相,使情节趋于高潮。 ②突转。小说结尾处,丈夫的回归使情势急转直下,眼看着自己美梦化为泡影,妻子因意外打击突发心脏病死亡,人物命运发生急转,悲剧性得到充分体现。 ③对比。外人担心马拉德夫人会因为丈夫去世的噩耗而崩溃,而马拉德夫人却因为丈夫的去世而得到解脱。通过对比表现出人物痛苦的挣扎突出人物对自由的渴望。小说的结尾人们都以为马拉德夫人是因为过于高兴而死,其实她是因为极度的惊恐和绝望而死。二者之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发人深省。 ④误会。理查德把马拉德的“死讯”通知了马拉德夫人露易丝,露易丝误以为丈夫真的死了,才产生对自由强烈的渴望和对未来生活无限的憧憬;但马拉德并没有死,误会解开了,但却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过程与结果令人深省。 4.观点一:我同意“挽歌”一说。 (1)在得到丈夫“死讯”前,马拉德夫人也许曾有过追求个性解放的念头,但从来没有付诸行动,而是一直处于不自由状态,没有爱与安全感。(2)得到丈夫“死讯”后,马拉德夫人呼唤的自由又因丈夫“死”而复生而失去,导致了马拉德夫人“喜极”而亡。(3)小说主题也表现出人性解放道路的坎坷与漫长,甚至需要付出死亡的代价。 观点二:我同意“人生无常的吁叹”一说。 (1)短短一小时内,马拉德夫人经历了从痛苦到欢愉,又从欢愉到死亡的过程,显示出世事难料与人生无常。(2)布兰特雷·马拉德之死从故事本身来看已千真万确,但在短短一小时内他居然又“死”而复生,显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3)在主题上也展示出人生变化的无常,一小时也能发生人生的重大变故。(观点明确1分,分析合理充分5分) 【解析】 1. 试题解析:题干中问“概括第④自然段景物描写的特征并简析其作用”,应是先概括特征,再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但答案是回答第四段的技巧和作用,这是属于鉴赏语言特色,故题干设置有问题。如按照题干所问,应从下面角度回答:特征——马拉德夫人在暴风雨般的悲伤减弱后看到了早春雨后明媚的春光,感受到了万物勃发的生机,以及俗世中人们的忙碌及愉悦。作用——这一“乐”景表明主人公已走出极度的悲伤并暗示之后其思想的觉醒。这为下文其理智的思考作铺垫,行文陡生波澜,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因为语句作用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烘托人物和突出主题。结构方面,为下文作铺垫。如从技巧角度作答,一般是写景的技巧,比如感官角度、动静角度、虚实角度、空间角度、细节角度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题干中已经明确说明是“一暗一明”,说明有的形象要借助间接描写来体现。分析马拉德夫人的形象时可以重点抓住⑤~⑦段,这几段通过对马拉德夫人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她觉醒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马拉德夫人心灵深处对专制意志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强烈向往。丈夫活着时,屈从丈夫的意志;丈夫死后,虽然也为此悲伤,但经过理智的思考,痛苦的挣扎,马拉德夫人战胜了内心的软弱,摆脱了丈夫强加于她的专制阴影,开始享受了心灵自由的快乐。而从马拉德夫人的身上又可以看出马拉德的形象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是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情节安排评价主要针对如下几方面,①就全文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这篇文章在情节上的设计非常巧妙,除了运用了常见的设悬念和作对比之外,还运用了突转和误会的手法,答对两点即可,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这是个拓展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应结合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进行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黄鹤之飞尚不衍过,                        。(李白《蜀道难》)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4)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

(5)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6)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7)寄意寒星荃不察,                  。(鲁迅《自题小像》)

(8)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①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①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1)“幽径无人独自芳”一句中,“独自芳”指的是什么?(2分)

(2)“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蕴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3)请赏析结句“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的精妙之处?(4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憎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崇桢间,者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问其出处,笑不应。乡之人多忽之。

顺治二年秋,大兵南下,游骑及关桥。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骑至,厉声叱之,不退。乃引弓射,三射,三握其镞,兵刃交进,鼓声四起。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骑皆咋舌惊去,戒弗犯。当是时,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遥见老僧出门前斗时,旌旗蔽空,甲盾森列,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所向莫当,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既免,各归家,率老幼然香礼拜,老僧笑不纳。

后数年,老僧出访名山,竟不知所终。或曰:“老僧尝自号海涵,谓其徒曰月照.。精拳棍,类少林家数。”或曰:“人尝从老僧游,道遇官兵,急不及避。俄营帅传入见帐中,握手泣下,劳苦如平生。窃听其语,若故为军官者,终莫得其真。”徐丈云。

予既慨老僧溷迹浮屠,不克表见于世,而复惜徐丈有文,而行之不远也。爰节次纪之,以备外史氏采择。                                                        (选自《清谷文钞》,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溷迹浮屠以老      顾:但、不过

B.而下过急          御:任用

C.营帅传入见帐中    俄;忽然

D.不表见于世        克:能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末不整治军政,朝廷用人无方,致使许多英才颓废堕落,老僧原来是军官,虽混迹于僧侣之中,但不同于稍有一点长处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一般里巷侠客。

B.顺治年间,清兵南下,面对游骑的呵斥与多次射击,老僧独立关桥,搏杀迎击,所向无敌,使游骑惊恐地离去。

C.百姓因老僧最终免遭战祸,各自平安归家,后焚香叩拜老僧以表谢意,老僧却不接收。

D.作者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叹息徐氏之文流传不广,于是查考老僧行迹,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3分)

(2)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3分)

(3)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3分)
4.文中说“关侨老僧事至奇”,请结合文中意概括“至奇”在哪些方面?(4分)

 

查看答案

对下列材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A.写文章先结构,选材料。      B.写文章必须注意衔接,前后勾连。

C.写文章打好基础,注重积累。  D.写文章围绕中心,收放自如。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不忘却纪念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是缅怀过去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③⑤①②⑥④   B.③⑤②①④⑥   C.②④⑥③①⑤  D.①④⑥③⑤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