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归于泥土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文人的牵扯。

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

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 “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选自《藏在草间》,贵州人民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2段中划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6段中“报应”“它就给你脸色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

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

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述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2.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 “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6分)

3.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第4段和第10段中划线的句子。(6分)

4.《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 “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8分)

 

1.BD 2.①父亲敲砸土块的言行,写出了他对泥土敬畏与依恋,形象表现在泥土中劳作已成为父亲这一类农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他们已离不开土地(2分),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增添了泥土对乡村、对生命的美好意义(2分)。② “敲砸土块”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阐发文章主旨作铺垫。(2分)。 3.①第4段划线部分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泥土禁不住诱惑时单纯可爱的动态美;第10段划线句子用夸张和拟人写出泥土睡觉时的成熟安详的静态美。(3分)②动静结合,节气的对比写出了泥土让人热爱与依恋,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3分) 4.①我回故乡,泥土把故乡记在皮肤上,在我的皮肤上刻上乡村的徽章,故乡的泥土、故乡的一切永远让人眷顾;②惊蜇回归,泥土释放生命,送走一茬庄稼,泥土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深情赞美泥土的无私奉献精神。③来了霜降,泥土回归宁静,人对土地应心存感激,亲近和敬重生长收获、养育生命的泥土;④生命归于泥土,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农民以在泥土的收获来计量生命的长度,启示人生应辛勤耕耘,不懈努力,才能收获如泥土般沉稳、宁静与满足。(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有整体意识,然后逐项根据涉及区间思考其与上下文和文章主旨的关系甄别比较。B项,“土地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说法过于夸大,加点词语意在强调人如果亏待了土地,土地也不会给人带来沉稳的收获;D项,“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文中无此意。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考查重要句段的作用。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主旨的表达、结构层次的推进或转折、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来思考。句段的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答题时可以借鉴以下模式:(1)概括内容+对内容主旨的作用 (2)结构上的作用。一方面是丰富文章内容,具体阐释了文章开头的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另一方面是为下文做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领会作品艺术魅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等能力。答题既要单独分析其表达技巧,又要结合起来整体考虑。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体察与阐发能力,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能力。答题应当注意审题,“归于泥土”是文题,理解应从全篇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联系生活体验作适当的阐发;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格式,讲究层次,观点突出。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子无良媒。             《氓》

                ,心念旧恩。          《短歌行》

(2)                ,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

                  ,桃李罗堂前。   《归园田居》

(3)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

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

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

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

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太学,有一时           声:声望

B.更医不效                 数:屡次

C.犹其复用                 虞:担忧

D.田法行,受牒境内         按:巡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②未尝出一语于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刚刚当上殿中侍御史,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 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 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查看答案

以“那么冷,这么暖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