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  ,孟浩然与    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2 分)

2.结合全诗,赏析“松月夜窗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3.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 分)

 

1.律诗(五言律诗) 王维 2.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虚,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幽寂的夜景。(2分)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迷蒙空寂的夜景写作者内心落寞惆怅,韵味悠长。一个“虚”字,语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答出其中一点并作简析2分) 3.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 ②世态炎凉之苦,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共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平时所掌握的关于律诗的知识,分析本诗的体裁。此诗共八句,每句五字,而且第二联和第三联呈对偶关系,因此这应该是一首无言律诗。再根据文学史常识,可知第二问答案。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中规定的赏析“松月夜窗虚”一句的限制,先分析其描绘的景象,再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句描写的景象是写竹林的寂静而非热闹,表现手法是以动衬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结合题目给的注释分析。注释说此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可揣摩诗中应该反映出孟浩然仕途失意之悲,诗中“多病故人疏”一句反映出作者感受到的世态炎凉之苦,“白发催年老”一句反映出诗人年华已老之哀,从“松月夜窗虚”一句可看出诗人万念俱灰的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诗词内容和写法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夜别友人》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从室内写到室外,从相对无言、离情缠绵写到悠悠离情、难舍难分。根据时间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

B《春江花月夜》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朦胧。从美学风格上来说,诗歌虽然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愁,但是这种悲伤却让人觉得轻快,它是一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因此,这首诗凄婉却不颓废。

C.《山居秋暝》是一曲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虚实相生地描绘出了竹林间的热闹画面,浣女们嬉笑的场面和渔夫捕鱼的情形如在眼前。

D.《燕歌行》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深刻含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徙之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且圮(坍塌)。给饥民粟,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诉讼)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给)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民大获利。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巡京辅,出疑者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宦人嘱巡抚檄取亲讯。幼学固不予,立杖杀之。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已而,念己去,升必复肆,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故土城,且圮           卑: 位置低下,低矮

B.给饥民粟,修筑           俾:使

C.迁湖州知府,           甫:开始

D.御史以                   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3分)

垦莱田八百余顷  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  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以员外郎巡京辅  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全力抗灾,虽然荒废政务,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D.陈幼学七十岁时,去职还乡,供养老母,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分)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2分)

(5)已而,念己去,升必复肆,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不拘于时

A蚓无爪牙之利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

B①于其身也,则师焉       孤舟之嫠妇

C①是故益圣,愚益愚       ②位卑则足

D鱼虾而友麋鹿           ②吾从而

 

查看答案

下列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道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舞幽壑潜蛟

B①浩浩如冯虚御风                  ②知不可骤得

C①箕踞                          ②倚歌和之

D皆出于此乎                      声呜呜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