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遇到困难、挫折,会遇到误解、伤...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遇到困难、挫折,会遇到误解、伤害等。这时,我们的心灵会进行痛苦的挣扎,不愿意陷入绝望和消沉的海洋,我们的心灵总会急切地寻找一点灯光,这灯光可能是陌生人的一点温暖,可能是友人的一片情意,可能是亲人的无限期盼,也可能是固守心中的做人的信念,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等等。

请以“给自己点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联系自身的经历,联系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以记叙手法为主,适当运用其他的表达手法,不少于800字。

 

给自己点灯 一个生命的开始亦是一个生命的结束,太平间里隐隐的哭泣是不少人心底隐忍的疼痛。午夜十二点,教堂里稚嫩的哭泣伴随着钟声久久回荡。 教堂里年迈的姥姥叫她夜子。一个被人遗弃的孩子。十四年前的午夜十二点,她被姥姥带回了这个破旧的教堂。从此,她的生命里只有一个人,那便是姥姥。她不开口说话,每天躲在自己小小的闺房里望着暗夜的天际,一个人慢慢的享受。她的房间是教堂里最黑最黑的地方。夜子从不在白天打开窗子享受阳光的味道,甚至她用有着夜晚同样漆黑的帘子将窗子紧紧的掩护。她害怕阳光的侵噬。 破旧不堪的教堂里住着她和姥姥两个人,夜子并不觉得孤单,至少她还有姥姥。夜子经常一个人来到教堂后面高高的山坡上,俯瞰这个没有童年的地方。一个人无言的颤抖。夜晚的灯光零星的撒落在教堂的四周。灯,刺得她名正言顺的流泪。仰望苍穹而流泪。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风,吹干了她脸上的泪珠。大大的眼睛,楚楚动人。 你是那个住在教堂里的女孩吗?声音从夜子身后幽幽传来。夜子转过头看着背后的他。一袭白衣刺得夜子睁不开眼。她缓缓的转过去,瘦小的身影在她眼里渐渐消失。他在无数个夜晚看着她一袭黑衣披散着头发。倔强的脸仰望着暗夜的天际,仿佛她就是夜的主宰。 夜子依旧爬上这座山坡。单溥的身子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男孩不在穿刺眼的衣服。可依旧和她攀谈。谈了很多很多夜子从未触及过的事。他的声伐充满了喜悦,他的表情饱含着幸福。夜子。留恋着他的味道。 十二月十二日午夜,是姥姥定给夜子的生日。这一天,她依然孤自一人来到山坡上。男孩在等她,眼里充满了不舍的柔情。 天空泛起淡淡的青光,夜子起身回到那个属于她的教堂。满脸的忧郁和不舍。她终于知道了男孩的名字,陈莫,她的过客。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流逝,三年的时光就这样打马而过,夜子依旧一个人。 姥姥走在那个没有阳光的日子。风,悄悄的吹,夜子躲在房里一个人哭泣。无言的。外面闹哄哄的世界参杂人类的悲哀。夜子本是安静不染尘埃般的女子。姥姥的离去使她失去了心中的皈依,阳光下的生活她该如何面对,父母的抛弃是他永久的创伤,拒绝人群,目光里是寂寞的冷然。她只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孩子,她想。 流年似水,渐渐地,她开始学会了在阳光下生活,学会了欣赏一个人的寂寞。她的世界终究不再是纯正的黑暗,除夕之夜,夜子看着满天的烟花独自流泪。夜,黑的迷人。风,凉凉吹。夜子抚摸苍穹的温暖,夜的孤独。 这一夜,为自己点灯。我是夜子。 【解析】 试题分析: 这个话题涉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俗话说“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遭遇挫折,我该怎么办?审题要紧扣“点灯”两字,主题要表现出关注生命、珍重生命、善待生命、感悟生命的主旋律。对学生而言,审题构思难度不大,既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问题在于如何选择素材,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在指导作文时要侧重于素材的举隅,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思维,尽可能地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材。这时,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唤醒他们沉睡的情绪记忆,找到思维发散的触动点。总而言之,写作过程要生活化。“给自己点灯”这个话题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说一说你的故事:你的生活中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么事,又是怎样的故事;当时你是怎样想做怎样做,又是如何挺过来的。 2.说一说英雄人物:你的挫折与你平时听到过的或者看到过的杰出人物的挫折有何相似之处,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这两个情景问题的设计触动了学生们的“情弦”。他们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最后经过分类、总结,学生找到了各自熟悉的素材。课后他们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各有特色。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请在所给的课文中任选两篇,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6分)

曹操《短歌行》     陶渊明《归园田居

屈原《离骚》       王羲之《兰亭集序》

痛恨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建立自由和民主的国家,渴盼黑人和白人平等友好相处;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当然与小城不同,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很有文化。             。但这魔力对贝多芬比较具体,那就是当时作为音乐之都的听众基础和整体氛围。

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

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

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

A⑤④⑥③①②  B⑥⑤②④③① C⑥②④①③⑤  D④⑥②③⑤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苹果公司正在设计一种电视,你可以向它喊叫或打手势——它都可以明白你的意思。这一项目将为苹果和韩国电器巨头三星公司之间的战斗开辟新战场。

B.北京市政府去年推出了一项融垃圾分类和废品回收为一体的计划,城市废品回收者大军迅速增加。

C.在中国9600万六岁以下适龄儿童中,有一半不上幼儿园,这些孩子因此错过了教育专家认为的儿童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D.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星云湖,由于遭受“外来物种”侵袭,目前湖内的土著鱼种大头鱼已经灭绝。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学术上有不同见解,应当允许百家争鸣,不能唯我独尊,更不能党同伐异。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术才会更加繁荣兴盛。

B.先生看着两人的背影,只是满脸讳莫如深地点了点头,又继续埋首于文件之中去了。

C.进入竹海,楠竹密布,铺天盖地,极目远眺,茫茫竹海,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D.如何在地震中逃生,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做了具体而微的讲解,而今天的演练,更让我们有了切身的体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起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子由特别介绍其中一个去见苏东坡,此人据说已经一百二十岁,后来这位道长就成了苏家的常客。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癖”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堂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形象。由此可见,造物主一定希望人以这副面貌出现。

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明,做一个真隐士。

D.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E.传记引用了苏东坡的诗文,使得传记更具有真实性,更能突出传主的思想品格。另外,本文视角独特,思路清晰,手法新颖,选材精当,可于平淡中见深长。

2.本文题目为《东坡居士》,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 (6分)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苏东坡转向宗教的原因以及划线语句“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的含义。(6分)

 

4.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东坡的快乐,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