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日独居 欧阳修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日独居

欧阳修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昧最优。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浮。

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

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1)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这首诗描述了在一个春日晴朗、时日变长、花开烂漫的时节,诗人春睡梦美,过着悠闲的居官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清闲、轻松又快乐的外任生活的喜爱。(4分。“描述生活”“思想情感”各2分。如答“隐寓怀才不遇”也可得分。)  对比。首联“众喧”与“独静”对比,颈联“忧”与“乐”对比,表现了诗人独特追求。(4分。答对“对比”或“反衬”1分,找到两处对比2分,分析1分。如答到颈联、尾联的对比亦可。如答“烘托”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诗歌意境类的题目。对于此类问题的解答的一般思路是:先结合诗句描绘画面,本题是描述生活情景,然后是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画面的特点,比如本题的悠闲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知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这种外任生活的喜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判断一定要准确,因为下面的分析与解说都是以此为中心的。因此,一定要对诗句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诗句来看,对比的运用比较明显,因为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就给了我们答案:首联中的“众喧”与“独静”,颈联中的“忧”与“乐”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帝疾大渐,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辛卯,葬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开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出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

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如神,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恶恶                        恶:憎恨,疾恨

B.徒为生民之患                    患:担忧

C.士诚器小                        器:器量

D.燕都既举                        举:被攻占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安吾民                        斧斤以时入山林

B.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        蟹六跪而二鳌

C.志骄则好生事                    水至清则无鱼

D.以为之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朱元璋“料敌如神”的一组是

①统一方夏,纬开经文                              ②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

③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                        ④友谅志骄,士诚器小

⑤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  ⑥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

A.②④⑤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答:                      

⑵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答:                      

⑶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节选)

梁漱溟

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地好讲情理,而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社会大于个人,个人出自社会;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一社会都有其历史背景,一切所表现的事物莫不从过去历史演变而来。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无因袭即无创造。

事物经过亦正是这样的。说“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者,古先的文化不能不靠典籍文字以保有传递于后,而传于后的我们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一道,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其他有些传授是靠人的,如射、御、习礼、作乐之类,同为当时文化内容,同在当时孔门教学之中。从事传习古文化者难说就只孔子一人。但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殆为人所不及。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过是经学家而已。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说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者,其根本点就在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或认真说:二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不以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的,寻其所从来者盖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开展稳定则在孔子。再申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试分层作些说明如下:

(1)当周秦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孔子显然只是一学派的创始者,如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或以墨子为首的墨家那样。客观上从未被人作宗教看待。

(2)然而这派的学风和其教导于人的,十分适合社会需要,到汉以后发展流布,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却渐渐等若一种宗教。同时,亦因历代统治阶层加以利用,摹仿着宗教去装扮它。

(3)从本质上说,它(儒家)不是宗教,而是人生实践之学,正如他们所说“践形尽性”,就是了。践人之形,尽人之性,这是什么?这是道德。上文说了,道德之真在自觉自律;而宗教信徒却接受规范于外,与此相反。

(4)兹且举孔子如何教人自觉自律的事例以为明证: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只婉叹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指出彼此之观点不同,而不作何断案。宗教上总有许多礼,儒家同样极重视礼;但在孔门竟可以随意拿来讨论改作。这就是理性主义,一反乎宗教的迷信与独断。

1.下列对作者关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孔子才使中国古人理性早启,一贯地好讲情理;中国古代文化早熟,而没有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

B.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就是孔子一人的历史而已。

C.传于后的古先的文化如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典籍虽然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的,但还是传了下来并且用以教人。

D.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作为传习古文化者,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时列入孔门教学的内容还有射、御、习礼、作乐等这些靠人传授的文化。

B.孔子之后的学徒们只能算是经学家而已,因为他们只重讲解记诵书文,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

C.儒家的本质是人生实践之学。他们所说“践形尽性”,就是道德,而道德之真就在自觉自律,不像宗教信徒接受规范于外。

D.作者举孔子教育子贡的事例,说明儒家虽然重视礼,但可以随意拿来讨论改作,这是一种反乎宗教的迷信与独断的自觉自律的理性主义。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孔子整理典籍文字为后人以保有传递古先的文化,在这些古经书中还充分地寄寓了情理和理性。

B.社会大于个人,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说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就是否定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事实。

C.中国古代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孔子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到了宋、明时期不能大有所发挥,这与当时的环境条件有关。

D.儒家的学风和其教导于人的,十分适合社会需要,后虽经历代统治阶层加以利用,摹仿着宗教去装扮它,但始终没有成为一种宗教。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春贤孝才德而暴病身亡;探春老实懦弱而受虐致死;迎春精明能干而远嫁他乡;惜春孤僻冷漠而遁入空门。贾家“四春”命运悲惨,真是“原应叹息”啊。(《红楼梦》)

B.鲍赛昂夫人让拉斯蒂涅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要善于作假,告诉他主宰地位的是金钱,给拉斯蒂涅上了极端利己主义的第一课。(《高老头》)

C.大卫成了一名作家,妻子朵拉却患上重病,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地出国旅行散心,三年后,他发觉安妮斯还一直爱着他,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大卫•科波菲尔》)

D.徐庶为刘备出谋划策,大败曹操,最后却被曹操骗进曹营,连累徐母自缢而亡,自此徐庶愧悔难当,终身没有为曹操设一谋。此即“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来历。(《三国演义》)

 

查看答案

为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经典作品,目标是       ,所以,我们要    ,        

①进入大师的精神天地

②从大师那里吸取思想的力量

⑤体察与探求大师是如何思考的

③把阅读的层次再提高一点

④努力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

A.①②④⑤③  B.①②③④⑤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⑤④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孔庆东又语出惊人:“明明是继承中国人的血统,自己否认是中国人,说是美国人!”看来,有人就是忘祖的       !

②我     在这里住了十年,回到这里,就好象回到了我的故乡。

③“          ”这句古训,是从自己的“不足”出发,想方设法去赶超别人。这种虚心、进取的心态本就无可厚非。

A.典型    已经    取长补短

B.典范    曾经    扬长避短

C.典范    已经    扬长避短

D.典型    曾经    取长补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