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25分) 举世无双的珍品 (德)维塞尔 “这颗钻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25分)

举世无双的珍品     (德)维塞尔

“这颗钻石精美绝伦,是本店最贵重的宝石。”珠宝商本德尔向他的顾客介绍着。

“你喜欢不喜欢这颗,亲爱的?”那位男顾客温情脉脉地问站在他身旁的少妇。

衣着华丽的少妇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还问我喜欢不喜欢!这么精美的钻石,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

“这颗钻石多少钱?”男顾客问。

本德尔的心都有点颤抖了,如此爽快的顾客他还从没有碰到过呢! “这颗钻石的价格肯定不会低哟。”本德尔的口气是试探性的。

“那当然喽。”男顾客不屑一顾地说,“到底多少钱?”

本德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说出这个数目似的:“十万。”

那位衣着华贵的女顾客“啊”了一声,大睁着一双美丽的眼睛瞧着她身边的男人,而男顾客仿佛没怎么犹豫就问道:“我可以用支票付款吗?”本德尔好半天没有转过神儿来。“怎么?”男顾客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您该不会以为我会把十万马克的现金带在身上吧?” 本德尔怔怔地望着面前的顾客,好半天才说:“当然不是。不过您是知道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得不对支票进行验证。你们请到会客室稍候片刻!”本德尔把这一对男女让进了会客室,男顾客拿出一张支票填好之后交给了他。本德尔只看了一眼支票上的签名就把它递给了一个女营业员。签名是“卡尔·舒尔曼”。

十分钟之后本德尔就放下心来了,支票完全正常。他暗自在心里笑了——像这样的生意可不是每天都有啊。这颗钻石确实价值千金,而且做工也极其考究,然而遗憾的是这颗钻石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是因为这一点点美中不足,使宝石的身价一落千丈。好在这点瑕疵外行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宝石专家才能发现。现在,本德尔不仅将它按正品出售,而且还加了四万马克。他知道,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珠宝店里又走进了那个叫卡尔·舒尔曼的人。本德尔一眼就认出了他,顿时他的心跳加快,难道他发现了……

舒尔曼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了本德尔:“这是我们的新地址。今天我来是为了一件事。自从我妻子从您这儿买了那颗钻石后,整天话不离钻石。这倒使我犯难了,怕是再也找不到能够使她更高兴的礼物了。我想如果能再送她一颗一模一样的钻石,她肯定会非常高兴的。价钱我不在乎。”

“这恐怕是不可能的,”本德尔叹了口气说,“世界上是不会有两颗完全相同的钻石的。”

“那就太遗憾了。”舒尔曼怅然若失,“唉,你们同行之间有没有往来,能不能跟他们联系联系?”

“有,有,先生,我们都有联系的。”本德尔先生高兴得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那太好了,如果您找到了请跟我电话联系。”

本德尔派人四处查访。几个月过去了,被派出去的人当中终于有一个人从缅甸打来了电话,说他在仰光发现了一颗符合要求的钻石。本德尔先生对着话筒发了话:“只要能弄到手,不管多少钱!”

当本德尔用三十五万马克将这颗钻石弄到手之后,简直欣喜欢若狂,可是他总觉得与卖给舒尔曼的那颗有点相像,于是他又请来了原来那位珠宝鉴定专家。

这位专家一看见宝石就禁不住叫了起来:“咦!您这颗钻石不是已经卖掉了吗!”

“您搞错了!您讲的那颗早就卖掉了,这是另外一颗。”

专家仔细地察看了钻石后说:“确切的鉴定结果过两天才能出来,不过我记得那颗钻石也是在这个部位有一点瑕疵——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肯定是同一颗钻石!”

本德尔先生的脸刷地一下全白了,他慌了神,一步跨到电话机旁拨了舒尔曼的电话号码。话筒里传来了一位女性的声音:“您好,这里是豪华大酒店……非常遗憾,舒尔曼先生和他的妻子两天前就走了,他们没有留下新地址……”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以一颗有瑕疵的钻石作为叙事线索,塑造了本德尔与卡尔·舒尔曼这两个一正一反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讽刺意味。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本德尔第一次交易时的兴奋、紧张,就是通过报价时的语气变化表现出来的。

C.本德尔把有瑕疵的钻石,按正品价卖出去了,甚至还加了四万马克,展现了一个善于经营的精明商人形象。

D.“那就太遗憾了。”,这看似卡尔·舒尔曼在为不能再买到一颗相同的钻石而惋惜,其实是为了引诱本德尔上当,行骗手法极其老练。

E.这篇小说语言平实,描写了珠宝商本德尔与卡尔·舒尔曼两次交易钻石的经过,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跌宕起伏,结局极富戏剧性。

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的写作意图。(6分)

3.珠宝商本德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本德尔,有人认为是舒尔曼,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B3  D2  E1 2.写作意图:(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本德尔售出有瑕疵的钻石而沾沾自喜做铺垫;③为下文进一步塑造本德尔奸商这一人物形象服务。 3.性格特点:(每点2分,够三点得6分)①精明谨慎。例如验证支票②奸诈欺客。例如把瑕疵钻石当正品卖,还加价四万马克。③自作聪明。自以为伎俩得逞不想落入他人圈套。 ④贪财好利。例如为了再次牟取大利到处搜罗钻石。 4.(观点2分;理由6分) 观点一:本德尔是主人公。①作者用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手法刻画了一个奸诈小心唯利是图自作聪明的珠宝商形象。②本德尔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从他身上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观点二:舒尔曼是主人公。①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行骗高手的形象②舒尔曼的第二次出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本德尔上当的结局③通过舒尔曼更好揭示主题。 注:对于小说主题的理【解析】 聪明反被聪明误,恶人自有恶人磨,这些都是浅层的理解;结合小说题目及内容可知,举世珍品有瑕疵隐喻高贵如人有弱点。本德尔、舒尔曼都具有贪婪欺骗等人性弱点,故二人均揭示主题。 【解析】 1. 解题分析:A、“一正一反”错。本德尔确实是反面人物形象,但舒尔曼并不是正面人物形象。C、“善于经营的精明商人形象”错。因为本德尔在小说中是奸商形象。E、“两次交易”不妥。第二次根本没有交易。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分析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发展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本题开篇句为语言描写,突兀而来,很显然有造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为下文钻石有瑕疵做好铺垫。从语言的内容看它很好的塑造了本德尔的形象。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小说开始本德尔试探性的回答,很小心的验证支票真假,可以看出他善于经商,小心谨慎特点。而后文他故意把有瑕疵的钻石加价,看出这个人的奸诈。最后他因为想得到更大的利润到处搜罗钻石,看出这个人的贪财好利。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分析能力。二人谁是主人公均不影响小说主题发挥体现。所以重在我们能够说出他是主人公的理由。并能够结合原文说出自己结论的理由依据。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而》)

3.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完成后面试题。

骆谷晚望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①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②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1.首句中“秦川如画渭如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的赏析。(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谤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洁。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人名)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服:佩服

B.郭林宗闻而让蕃          让:谦让,礼让

C.滂奏刺史                奏:举奏,弹劾

D.守令自知臧污            臧,通“赃”,受贿

2.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范滂耿直果断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的一组是(    )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③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④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⑤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③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在做光禄勋主事时,由于他弹劾的人太多,陈蕃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辞官而去。

B.范滂嫉恶如仇,不与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交往,他的外甥被同乡的人所不齿,因而他就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召见自己的外甥。

C.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别人劝他逃走他也不肯,他不愿连累自己的母亲,使母亲流离他乡。

D.这篇传记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时与母亲和儿子的诀别,态度从容,情辞激昂,浩然正气足以流传千古。

4.将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5分)

②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老生常谈,但不断发展的现实又使这一话题常谈常新。我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否已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就要说到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源于“库兹涅茨曲线”,后者是由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说的是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呈先加大后减小的倒U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把库兹涅茨曲线的思想应用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当中,于1995年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根据这一假说,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既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又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因而对环境质量产生负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清洁能源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对环境质量产生正的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一般说来,在大规模工业化阶段,规模效应超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恶化;在后工业化阶段,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超过规模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改善。归结起来,这三类效应共同决定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形曲线关系: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不难理解。现在的问题是,这一规律是否完全适合于我国?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是否已经到来?从现实情况看,至少在东部城市,随着产业升级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大力控制和治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初步得到控制,或者有所改善。或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正在到来。

然而又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很不平衡。就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来讲,东部很多地区已经完成大规模工业化,进入上中等收入的现代化和服务业大发展时期,而中西部很多地区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甚至工业化前期。这就使大规模资源开发、大规模投资上项目、大规模污染排放仍然难以完全避免。这些地区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明显高于东部,盖缘于此。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污染等负效应也会不断显现。这些地区肯定还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到来之前。

综合起来看,就东部地区而言,我国发展正在接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而就全国情况看,还不能这样说。因此,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仍然是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政府和公众对环境问题决不可有丝毫松懈。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8日,有删节)

1.下列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假说。

B.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呈先加大后减小的倒U形这一理论,来解释环境问题。

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指出,对环境质量产生负的规模效应的原因是经济增长一面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一面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

D.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呈现出的倒U形曲线关系表明,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为人们研究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B.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经到了拐点。

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标志是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超过规模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改善。

D.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三类效应共同决定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曲线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很不平衡,因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不会同时出现。

B.我国东部很多地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已经到来,而中西部很多地区甚至还处于工业化前期,可以说,这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还很遥远。

C.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仍然是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政府和公众对此决不可有丝毫松懈。

D.我国中西部很多地区规模效应超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质量随着工业化发展还在不断恶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