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弘扬科学精神的思路吴国盛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但这个正被弘扬的...

弘扬科学精神的思路吴国盛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但这个正被弘扬的东西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弘扬科学精神,现在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总结概括。但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像逻辑主义那样建立一个严格的超历史的形式方法论以符合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一般的谈论科学方法可能是舍本逐末。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我可以举例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如果培养学生像搞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深深地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的“无限扩张”。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1937年9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我已经指出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的种种缺陷,但我还是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提法,因为还有第二种思路。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由”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竺可桢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真正的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这是90年代的有识之士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真正动机。弘扬科学精神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第一种思路,更表明“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

1.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把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做法属于科学主义。

B.一般人或者是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不能把科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C.只有懂得科学本身,拥有知识和技巧,人类的生活才会有幸福和尊严。

D.第一种思路弘扬的是与人文相对立的、科学至上的精神,容易导致科学“无限扩张”。

2.完全不能证明“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

B.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C.科学主义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

D.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无限扩张”。

3.作者认为,真正的科学精神与现在人们广泛认为的科学精神有什么本质差别?(3分)

                                                                           

 

1.D 2.B 3.真正的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文精神 (“自由”精神);现在广泛认为的科学精神本质上是效用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的科学主义)。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原文为“普遍使用(运用)”;B项说法过于绝对; C项与文意相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滕文公下》6.6)

【注释】①戴不胜:人名,宋国大臣   ②庄岳:齐国一个繁盛街道的名称

(1)从“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一句中,可概括出成语            ;孟子运用    方法,向戴不胜提出了                          的建议。

(2)请概括选段的主旨并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选( )题

(1)“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这话是谁说的?事情经过如何?(《红楼梦》第46回)

(2) 探春采取什么措施改革大观园?效果如何?(《红楼梦》第56回)

选( )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第16回)

B.宝玉挨打后,黛玉前来探望,两个眼睛肿得桃子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红楼梦》第33回)

C.“贾琏气的墙上拔出剑来,说道:‘不用寻死,我也急了,一齐杀了,我偿了命,大家干净。’”这段话是鲍二家的逮着贾琏与平儿偷情,鲍二家的、平儿都醋意大翻,想要寻死的时候贾琏说的气话。(《红楼梦》第44回)

D.宝玉、宝钗、平儿、岫烟四日生日时。宝玉请置酒大家同乐。湘云醉卧石磴,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扇子落地,口里犹作睡语说着酒令。(《红楼梦》第62回)

E.“紫鹃也心里暗笑,出来倒茶只听见园里的一叠声乱嚷,不知何故,一面倒茶,一面叫人去打听。”之所以一叠声乱嚷,是因为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突然盛放,众人争着去看。((《红楼梦》第94回))

 

查看答案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3)

                                                                                   

(2)首联写景、颔联抒情,情景之间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3)

                                                                                   

                                                                              

 

查看答案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           B.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

C.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D.笼络当世之务笼络:包揽

2.下列加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祸常发所忽之中劳力者制

B.武氏日侍其左右不悟后人哀之不鉴之

C.欲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秦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备其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