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1.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1.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 离娄下》

孟子对孔子称赞水做了自己的解释:“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结合文段,说说你的看法。(4分)

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施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 离娄下》  

孟子以齐人的做法为例,讽刺社会上的哪一种人?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3.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理解。(3分)

 

1.(4分) 孟子认为孔子是称赞河水的有本,所以能永远地流,直通大海。(1分)孟子通过赞扬“有源之水”的本性,告诫我们要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为远大目标而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怀。(3分) 2.讽刺了社会上以卑鄙无耻手段(卑躬屈膝)求得升官发财的人,这种人没有羞耻心,一旦得势,就目空一切,盛气凌人。(1分)求取富贵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通过正当手段取得。(2分) 3.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即上天的认可实际上是百姓的认可。(1分)要得到天下必须有仁德之心,必须赢得民心。(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孟子对孔子称赞水所持的观点,他认为水是“有源之水”, 告诫我们要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为远大目标而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怀。。本题从其他角度解答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5分,任选一题)

(1)聂赫留朵夫在去彼得堡之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了两次处理,请简述这两次对土地的处理。

(2)请简述马斯洛娃走向精神复活的主要事件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是军需官的儿子,认为父亲所挣的钱是不义之财,应该交还人民,为此跟家庭决裂;认为恶势力的存在是因为人民没有受过教育。离开大学时加入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为此被捕。

B.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在炎热的七月启程。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暴晒,中暑倒毙。在聂赫留朵夫的活动下,马斯洛娃被调到政治犯的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不再受男人的纠缠。马斯洛娃感到这些政治犯都是“不平常的人”。

C.聂赫留朵夫认为是自己导致了马斯洛娃的苦难,积极奔走为她说情,并要和她结婚。遭到拒绝后,他没有痛苦的感觉,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来补偿过失。马斯洛娃和西蒙松走了,他福音书里找到了生活的准则,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D.马斯洛娃认为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为了赎罪才这样做,所以她愤然拒绝。后来又因为不愿意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幸而没有答应他。在流放途中遇到政治犯西蒙松,他纯粹是因为喜欢她才爱她的,而且认为她是个不平常的女人,所以最终选择了西蒙松。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出土地,到西伯利亚去,西伯利亚有的是跳蚤、臭虫、肮脏……

聂赫留朵夫本来打定了主意,将土地问题解决后就跟马斯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但一想到那里的恶劣环境,不由得心生退意。

B.在清理时,他在姑妈那个配着狮头铜环的红木旧衣柜底下的抽屉里找到许多信件,里面夹着一张几个人合拍的照片,上面有索菲雅姑妈、玛丽雅姑妈、做大学生时的他和卡秋莎。卡秋莎显得纯洁、娇嫩、美丽、生气勃勃。

从正房的杂物中,聂赫留朵夫只取走了信件和这张照片。其余的东西都让给了一个磨坊主。

C.“我不惜违反我的原则,遵嘱在丈夫面前替您所庇护的人求情,不久此人即可获释,丈夫已对该司令官发了手谕。那么,您就堂而皇之来看我吧,我等您。玛。”聂赫留朵夫的姨妈给玛丽叶特写了一封信,请求她通过丈夫帮忙放了马斯洛娃。在信送过去的第二天就接到了玛丽叶特的回信,信上说一切都已办妥。聂赫留朵夫非常高兴。

D.“哼,你简直是个傻瓜。"姨妈忍住笑说,"十足的傻瓜,但我就喜欢你这种十足的傻瓜。"她反复说,特别喜欢"傻瓜"这个名词,因为她认为这个名词确切地表明了外甥的智力和精神状态。在听了聂赫留朵夫想要娶马斯洛娃的想法后,姨妈非常赞赏,还说一旦两人结合,将是上帝眼中最幸福的一对。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薇拉拜托聂赫留朵夫的两件事:她有一个朋友叫舒斯托娃,在她家里搜出了别人请她保管的书籍和文件,在五个月前被捕。薇拉求聂赫留朵夫设法把她释放出狱;设法替古尔凯维奇说个情,让他同父母见面,弄到必要的参考书,使他可以在狱中进行研究。聂赫留朵夫答应她回到彼得堡以后努力去办。

B.有一年聂赫留朵夫和朋友到一个偏僻乡村打熊。他们借宿的农家主人告诉他,教堂助祭的女儿薇拉想进高等女校念书,可是没有钱,想向聂赫留朵夫借八十卢布,还说毕业还他。但是聂赫留朵夫没给她钱。后来,聂赫留朵夫在监狱中见到她,她成了政治犯。

C.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马斯洛娃,要求她宽恕,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马斯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使马斯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

D.一开始聂赫留朵夫想到,同马斯洛娃结婚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很矛盾。同时,马斯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也不再是往日自己深爱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很多时候他都觉得她不可救药,因此他常常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她向他靠近些,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搞的,竟向她凑过脸去。她没有躲避,他于是更紧地握住她的手,吻了吻她的嘴唇。

在“捉人”游戏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吻了马斯洛娃。于是,二人之间的关系就起了变化,形成了“年轻纯洁的男子和同样纯洁的少女由于互相爱慕而往往发生的那种特殊的关系”。

B.他明白他该走了,他没有理由留在姑妈家里,并且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事,但待在这里实在太快乐了,他不愿正视这种危险,就留了下来。

聂赫留朵夫原来只计划在姑姑家待一天一夜,但当他见到马斯洛娃后改变了主意。不仅如此,他还打电报给申博克,请他也到姑姑家来。但申博克没来。

C.他回头看了卡秋莎一眼。她飞红了脸,同时向他挨过来。"基督复活了,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 按照复活节的规矩,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互相亲吻,二人只吻了两次,第三次由于害羞,只得作罢。

D.有十来个不同行业的人,在不大的陪审员议事室里。大家都刚刚到,有的坐着,有的走来走去,互相打量着,作着介绍。只有一个退役军人身穿军服,其余的人都穿着礼服或便服,只有一个穿着农民的紧身长袍。

法庭中,有许多人是放下正事来做陪审工作的,他们感觉很烦,认为实在是没有必要来进行这种形式上的公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