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70分) 打牌是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70分)

打牌是人们在旅途中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无论是在列车上还是在候车室,几个人凑在一块,摊开一副扑克牌,时间很快就被打发过去。从概率统计的角度来讲,一把牌分摊下来,每个玩家手里的牌数均等,能摸到好牌固然难得,如何合理使用更为重要。有时候,摸到的是“烂牌”,但通过玩家的运筹帷幄,常常能左右局势,笑到最后。其实,人生也与此有些类似。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打好人生的牌 人生好比在打一场牌,每个玩家的牌不尽相同,正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但是牌数却是相同的,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予每个人生命的长度也是相似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通过努力打好人生的牌是最重要的, 李嘉诚的人生就仿佛是上帝分牌时给了他一副“烂牌”,家里贫困,迫于生计很小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但是如今的李嘉诚能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可想而知,他依靠的并不是一手好牌和好出身,靠的是他懂得打好人生的牌,靠的是他的努力,积极进取的心态,假使他抱怨出生,从而怨天尤人,他也只能让“烂牌”变得更烂相比当今的许多人,含着金钥匙出身,以“富二代”“官二代”自称,到处逍遥自在,不理正事,无所事事,只能依靠父母,他们是父母给他们选了一副好牌,却因此享受安逸,最终也只能获得个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的下场  人生的好与坏靠的是自己,安逸不是靠别人给的,在于自己创造面对一副“烂牌”不要失望,要更加乐观的面对,该高兴,上帝给你磨练的机会,成功看的 不是开始,看的是结果,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通过不断的努力,与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这是打好人生的牌的第一步 正如大牌时会面对许多选择,如何组织,如何选择 ,这是打好牌的关键一步正如人生也会遇到许多选择,选择对了人生的牌也就打对了正如鲁迅开始在海外留学学医,但他发现中国人需要医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所以他选择了从文,在精神上拯救着中国人,家人鲁迅选择继续学医,或许他会是个不错的医生,但是也绝对没有他现在的影响力于贡献之大所以打好人生的牌做出正确的选择是第二步 打好人生的牌也更需要智慧,掌握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你才有能力把人生的牌打精彩,通过能力的运用,努力发挥自身的才能,正如玩家的运筹帷幄,常常能左右局势,笑到最后用实力说话,朱元璋能够从一个和尚变为皇帝,凭的就是实力所以打好人生的牌,拥有实力与技能是第三步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用理智的心态去选择,用自身的实力去创造,人生的这首牌你必定能笑到最后。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本段材料从打牌入手,有打牌而联系到人生,因此牌如人生。应抓住材料中的重点语句,材料中的核心句是:“能摸到好牌固然难得,如何合理使用更为重要。”人生设计使用得合理,原本不如意的人生也会有满意的收获;人生设计运用得不合理,原本如意的人生也会全盘皆输。 可以这样表述最佳立意: l人生贵在经营   2合理设计人生,收获丰盈生命    3每个人生都可以是美好的 考点:写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以下是某校记者团为本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撰写的新闻稿,其中存在语病与不得体的现象,请找出并改正。

①2011年12月4日,为关爱与保护熊猫,②该校高二学生30多人自发组成大熊猫保护志愿者队伍,③前往福州熊猫世界参与保护大熊猫活动。④本次志愿者活动中,熊猫世界陈玉村主任荣膺我们的活动指导,⑤在他的分配下,我们三到四人分为一小组,为熊猫世界清理粪池、修剪树木、拔草、捡垃圾、清洁地板。⑥我们深刻认识到,把关爱动物落到实处,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持续改善。⑦我们会继续用我们的爱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将第    句改为                                                   

(2)将第    句改为                                                   

(3)将第    句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从民俗文化到自然风光,从经济开发到转型升级,“擎海西、拓福地、勇开先、谋超越”,福州,这个开放和包容的城市,形成了开放博大、   ①   的城市文化底蕴。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落脚,繁后代。作为后代的我们,“要进一步抓好项目、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加速提升”,发挥福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切实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永不满足,用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让福州更有“福”。

1.请在横线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2.请在横线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3.将划线句子正确排序 :                                

 

查看答案

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1910年陈寅恪官费留学。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掌握了蒙、藏、满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梁启超很器重陈寅恪,极力向校方举荐他。吴宓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讲课时,用多种语言,引诗举史,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精当的阐发,令人叹服!就连当时的名教授如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陈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1942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1962年,胡乔木造访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巨星陨落,陈寅恪的才学及品格永为世人赞叹和景仰。

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于1979年编纂出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3分)(   )

A.陈寅恪的学问超过了吴宓和梁启超,是当时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因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一成立就聘请年仅36岁的他为研究院的导师。

B.陈寅恪帮助日本史学权威解决遇到的难题,后又帮助苏联考古学家准确破译突厥文字,他当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C.抗战时期,对现实的失望导致陈寅恪由教学转向学术研究,埋头著述,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D.由于中央领导人胡乔木的关心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努力,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陈寅恪在治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3.陈寅恪为世人赞叹和景仰的人品有哪些?(6分)

答: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语、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忧世乐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着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是具有的情怀。

B.《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C.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D.“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出现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2.下列各项,对“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以、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D.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无”“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贡悲歌。

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①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孟子·离娄下》)

【注】①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1.下列有关上面两个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舜事尧是为臣的行为准则,尧治民是为君的行为准则。

B.孟子认为,历史榜样是人们效法和遵循的准则,不依榜样行事,就会失去规范。

C.孟子用对比的手法一正一反地告诉齐宣王如何才能让臣子在他死后为他服孝。

D.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2.上面两个选段内容所体现的孟子思想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