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1.肖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                                   

                                     

2.面对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肖邦是在“促膝谈心”?试联系文章内容分条回答。

答:                                   

                                     

                                     

3.作者对肖邦、肖邦之家以及肖邦的音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语言优美,感情深邃,真挚感人。作者仿佛为我们演奏一首格调铿锵的乐曲,描绘一幅色彩浓烈的田园风景画。

B.“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一描写,写出了肖邦之家夏天景色的悠扬和清丽,使人心荡神怡。

C.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分别描写肖邦之家四季的景致,从整体上能给读者一种直观、立体、综合的阅读感觉。

D.作者写冬天的风雪与寂静,是为了突出肖邦的孤独以及肖邦音乐的曲高和寡。但只要你理解了肖邦,就会感受到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之家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歌如画,让人回味。

 

1.娇嫩、温柔,成熟、清丽(悠扬),寂静、忧伤,静寂、孤独。 2.(1)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2)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3)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作品中最深沉的郁闷;(4)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和肖邦在一起。 3.作者对肖邦是仰慕、崇敬;对肖邦之家是带着惊讶和柔情;对肖邦的音乐是热爱和理解。 4.B、E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等级C 本题为阅读理解中常规题目,要求提取部分信息。这要求学生对重点文段进行仔细阅读;另外,既然要求得出的是特点,应该是形容词。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很清晰,并且这几节文字都和肖邦的音乐进行联系,在此阅读基础上,我们可以筛选出重点信息:“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速奏。”“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从这四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带有整体特征的几个形容词:娇嫩、温柔,成熟、清丽(悠扬),寂静、忧伤,静寂、孤独。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局部要点的能力,能力等级:C 这道题目首先要搞清楚题目的含义:所谓和肖邦“促膝谈心”就是指你能通过四季景色的体悟,感受到肖邦音乐的内涵。或者,通过你内心对肖邦音乐的回味,读懂故乡景色在肖邦音乐中的体现。这样,我们就很好理解在这句话之前的四季景色描写的作用了:春、夏、秋、冬四季其实正好对应于肖邦音乐的几种情感:温柔的、成熟的、深沉的、安详的(沉静的)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等级C 对于肖邦家乡的感情,作者用了“惊讶和柔情”,而对肖邦和对于肖邦音乐,文章都没有提及,不过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作者所渗透在其中的情感:对肖邦,作者显然是崇拜的,不然,在肖邦故居,作者不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他认为肖邦故居是波兰民族精华;他对肖邦音乐是热爱的——“聚精会神的倾听”,“心驰神荡”,同时作者也深刻地理解肖邦音乐——“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和肖邦促膝谈心”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等级C A项错在“格调铿锵”“色彩浓烈”,应改为“恬静优美”“色彩秀丽”;C项错,只有夏天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的;D项错在“是为了突出肖邦的孤独以及肖邦音乐的曲高和寡”,写风雪是为了烘托肖邦之家的寂静,写风雪与寂静是为了衬托“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每当假期来临,一些“网吧”都打出优惠价格吸引中小学生,很多学生整天泡在网吧里,影响学业,这种现象令人堪忧。

B.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植和使用桐油了。

C.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办特色学校为名,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看了瀑布使人感到有一股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万马奔腾的氛围,它虽然没有具体说出什么,但它的冲劲的确使人振奋。

B.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稽。

C.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恰恰是在这贵族府第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 ——肖邦。

D.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语言不断积累演变的历史,面对语言的亘古不变的长河,我们溯源而上,会从文字天地中,寻觅到阅读文言的一些方法。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中的空格里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

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   为欧洲的音乐增辉,   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   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A.不仅 而且 又是 因此

B.不仅 更是 所以 因此

C.既然 也  还是 所以

D.因为 所以 又是 因此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sù)马(jiù)辉(zhān)茕孑立(qióng)

B.薄(jí)通(qú) 绻(qiǎn)命运多(cuǎn)

C.簌(sù) 灰(jìn)天(lài)翠锦斑(lán)

D.运(è)雪(qiào)婆(suō)  玲珑透(tī)

 

查看答案

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祖国土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砂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1.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牙齿间的砂砾”、脚下的“灰尘”同开头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构成尖锐对比,说明“祖国土”是如此平凡甚至微贱。

B.诗人说“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因为它太卑贱了,不值得带在胸口。

C.诗人将万千感情都凝缩在一句质朴、亲切的称呼中:“自己的土地。”

D.诗人的感情因质朴而更加真挚,因真实而更显深刻,因沉痛而更加震撼人心。

2.明明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篇却用大量诗行写“祖国土”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答:                                                                      

                                                                       

3.请揣摩诗歌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其情感发展的脉络。

答:                                                                      

                                                                       

4.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