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中的意象简要分析。(4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4分)

 

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 2.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 ②写景动静结合。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杨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 ③以动衬静的写法。“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 ④远景与近景交错。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 【解析】 1.红稀、绿遍说明春将逝,春风不解禁杨花难免让人惆怅。所以答题时要结合起来诗词中的意象来分析其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春风不解禁杨花为拟人。还可从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方式等方面来分析。要结合诗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下虹,                  。(徐志摩《再别康桥》)

3.在雨的哀曲里,                  。(《戴望舒《雨巷》》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 “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颖川。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仓海君东:到东方

B.良因之怪:认为……奇怪

C.有一老父,褐,至良所衣:衣服

D.父曰:“我!”履:动词,穿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笑去因人之力敝之

B.父足受敢烦执事

C.故遂从厚,君之薄也

D.良他人言且君尝晋君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仓海君得到张良这个大力士后,就把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给了张良。

B.老人故意把鞋甩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张良怕老人身怀绝技,使自己吃亏,故只好忍气吞声,给老人穿鞋。

C.张良先打算跟随景驹,半路上遇上了沛公,就归附了沛公。这说明张良是一个“一心事二主”的人。

D.张良与老人约会的情节很具有传奇性,为本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中句子。(10分)

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5分)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5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贰于楚也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B.郑知亡矣生瑜,何生亮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D.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吾谁与归

 

查看答案

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

B.晋函陵

C.越国以鄙

D.群臣吏民能刺寡人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18分)

北方榆 张中飞

①在突兀的山岗上飘动着一面旗帜。在风的鸣叫中,展示她的伟岸与辉煌。夕阳西下,暮色沉沉,静穆的山岗上,仍可升起大片大片的黑色希望。

②啊!北方榆,高原最值得称赞的精灵。

③如若一位杰出的诗人与你站在同一山岗上,他的灵感,他的激情会陡然升起,无数赞美的言词,会情不自禁地显示在你那令人感动的身躯上。同时,他会虔诚地跪拜于你的脚下,双手作揖,然后仰望你的颜容,聆听你的心声。他只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因为你写在这突兀的山岗上的诗,他是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也描绘不出的呀!

④黑暗把你裹了起来,看不清你的身躯,看不清你的叶片,甚至看不到你的轮廓。但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已把你深深地镌刻于我的眼窝。北方榆的壮美,即使在夜晚,也显现得那样令人充满悠远的遐想。北方有哪一个树种,能与你媲美?杨树在山岗上显得那样弱不禁风,柳树在山岗上显得那样苍老萎靡,唯有你显出的是气魄,是豪迈与威风凛凛的风度!

⑤这,我想,都是源于你刚强的筋骨!

⑥在突兀的山岗上飘动着一面旗帜。在太阳潮的涌动中,泛起绿波绿光,举起永不熄灭的火炬。

⑦啊!北方榆,高原最为动人的绿色天使!

⑧早春来临,你轻轻一抖严冬的灰尘。你那粗糙的主干皮肤,似乎没有绿色,看不到青春的象征。但是,你那柔嫩的枝条,浅红中透出亮丽的翠绿,叫人不能不感到春的气息、春的温暖。北方的老农,始终把你作为春的使者、春的风筝。

⑨你在春潮中,最为壮美的一幕,便是孕育出那满枝满枝、丰盈夺目的榆钱钱,它们把你打扮得犹如美丽的村姑,楚楚动人。山风吹来,你扭一扭身姿,那姿态,那风韵,实叫大山嫉妒。你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啊!这道风景能延续好长好长时间,使寂静空旷的山,有了动人的绿云绿彩。在阳光与风雨的柔抚下,你把成熟了的晶莹而饱满的果实,轻轻地抛落在大地上,于是大地上便铺满了金黄色,铺满了生机,铺满了希望,铺满了延绵不绝的力量。

⑩我常常想,你那薄薄的种粒,为何有着那样顽强的生命力。不论是山洼,还是高坡,只要能接触到的地方,一场春雨过后,总能看到你小巧的身影,有时能连成一片,茂茂密密,好不让人惊羡。就是这些小巧的身形,风雨吹打不死,严寒封冻不死,酷暑暴晒不死,反而却能高高耸起,成长为北方的树雄。

11这,我想,都是源于你胸中那澎湃的激情。

12在突兀的山岗上飘动着一面旗帜。鼓满力的雄健,召唤高原人挺起钢铁般的身躯,挥动古铜色的双臂,在高原上雕塑不毁的形象。

13啊!北方榆,高原最为壮烈的骄傲!

14站在山岗上是英雄,躺下了,同样是好汉。生命已经终结,留下的仍然是坚贞不屈的形象。老牛拉的犁扶手,锄田的锄杆,掀土的锹把,甚至割田的镰刀把,哪一样都离不开你的枝干。你的生命,就在这寂寞中,又一次得到升华,死得其所,死而有为,这就是你的品性,你的壮烈!

15我常常会站在北方榆下沉思,依偎着她,就仿佛依靠的是一座雄浑的大山。因为在突兀的山岗上,难道还能找到比北方榆更好的依靠吗?看着北方榆的精神风貌,再想想北方的农夫,我不知不觉就会由衷地大喊一声:高贵的树种,伟大的群体!或许正是北方榆的精神,感召、震撼了北方的农夫,他们固守着这方土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璀璨厚重的诗章,描绘出一幅又一幅优美凝重的画卷;才使北方与南方一样,同样显得生机盎然,同样有着美感灵气。

16北方榆,北方永远飘动的一面旗帜!

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你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啊!

                                                     

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北方榆是“高原最为动人的绿色天使”? (6分)

4.“在突兀的山岗上飘动着一面旗帜”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