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赤脚礼赞 李成 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船家女儿”,其中的两句给我留...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赤脚礼赞
李成
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船家女儿”,其中的两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写得真是好,把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的女孩子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写出来了。
我生长在农村,只要稍稍打开一点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一双双赤裸的双脚。
每年一到仲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我们那里主产水稻,许多劳作都是在水田里进行的,要下地干活当然得脱掉鞋袜。不仅是孟春,甚至在早春二月,要顶凌下种,农人们就得赤脚跳下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还能等到春深日暖呢?    
只要天气许可,农村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赤脚的。每年春天——那常常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之后,村子周围已是一片春草芊芊、禾苗青翠,我们跑啊、跑啊,似乎是那么的无拘无束。我们在潮湿、平整的打谷场上印下一双双稚嫩的脚印,那脚印如花瓣到处开放,我们到山冈上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捉鱼儿、戏水,去草地上放牛、牧鹅……那尖尖的青草戳着了我们的脚心,不仅不疼,而且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了几道细细的痕印,也不知觉,也不以为意,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
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一般人家不仅买不起胶鞋,就是布鞋也没有几双,所以都要省着穿,能赤脚的尽量赤脚。孩子们也经常光着脚去上学,一般要到深秋或初冬,但有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下雪花,也要坚韧地赤着脚去学校。这样的赤脚的记忆,当然不免让人感到有几分苦涩。
其实,辛苦的还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赤着脚在田地里干活。他们挑着担子,走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为了防止滑倒,那脚趾深深地扣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才能稳住身体;他们几个人同扛一副笨重的打稻机或者禾桶(也是打稻用的)走到滑溜难行或拐弯抹角的地方,赤裸的双脚在泥浆中来回倒腾,甚至半天移动不了多少,那脚趾更是用尽了力气,死命地吸附着大地,直到协调了动作或确定了方位,才又向前移动……这样的一双双赤脚也像锚一样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就会从内心里发出一声喟叹。
乡村似乎就是赤脚的地方,到处都可见到赤脚,甚至是一年四季。村里开会时,一双双赤脚坐在台上台下;各家人家吃晚饭,也往往是一双双赤脚围拢在桌旁。中午,如果有时间获得短暂的休息,也是就带着一双沾着泥土的赤脚侧卧在木榻上……在我们村子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当中倒在田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脚丫里的泥还没有洗净(就死了)”这样的话来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当中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悲壮。
正是因为农人们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日子赤脚,所以他们的脚大多是变形的,趾骨粗大,踵茧很厚,冬天脚掌还会有道道裂口,颜色则是黧黑!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双双赤裸的脚在大地上终年奔跑,田野间才会出现春天碧浪千重,秋天金黄一片,处处稻谷飘香的景象!
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农村除了农忙季节,平时赤脚的是不是还很多,但我知道,只要是机械化没有普遍实现,只要农民还要干体力活,就少不了要赤脚。我当然希望,赤脚的人越来越少,赤脚的时候越来越少。但是,即便我们的农村里已经很少人赤脚了,我们也不应忘记我们曾经赤脚的日子。我曾在一首题名《草鞋脚》的诗里写道:从前,我们民族就是一个草鞋脚的民族;(这双脚)踩过岩石,踩过荆棘,踩过悬崖,踩过蛇,也踩过从老远森林里跑出来的豺虎……其实,草鞋脚与赤脚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
因此,我要向我曾经看到的一双双赤脚致以最高的礼赞。
(节选自《文汇报》,2010年9月29日)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农民雨中劳作的场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6分)
2.文中写孩子的“赤脚”有什么意图?(6分)
3.文章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了蔡其矫和作者的诗,各有什么作用?(4分)
4.鲁迅说“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请探究文中赤脚农民的脊梁精神。(5分)

 

1.(6分)(1)用词准确。如扣、抓、倒腾、吸附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农民雨天劳作的艰辛。(2)比喻形象,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形象表现了农民劳作时的尽力尽职。(3)细节传神,表现了农民劳作的韧性。 2.(6分)(1)表现孩子天真烂漫,快乐无忧,反衬农民劳作的艰辛。(2)反映出当时生活条件的困苦。(3)为主旨的深化“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作铺垫。 3.(4分)开头引用蔡的诗(1)从内容上表现劳动人民朴素的自然美,(2)从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一双双赤裸的双脚的回忆。 结尾引用作者的诗(1)从内容上将故乡所经历的困苦推及整个民族所经历的困苦,有力深化了主题。(2)从结构上,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 4.(5分)(1)性格质朴,直率本色。(2)不畏艰苦,豁达乐观。(3)吃苦耐劳,任劳任怨。(4)意志坚定,充满韧性。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3)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4)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这首词的下片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无系民,民不知役役:徭役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C.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引:牵拉

D.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绳:绳子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易于挺身为民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易于必召坐与食今王与百姓同乐

3.下列文言短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A.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B.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C.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D.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4分)
(2)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4分)
(3)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苏轼的散文创作成就
苏轼的散文创作,各体兼擅。苏轼长于议论,一生写了大量的政论和史论。这些评史议政的文章,如《思治论》《六国论》《续朋党论》《留侯论》《教战守策》等,大都语言明快,气势雄浑,援古证今,说理透辟;尤其善于运用一些浅显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哲理。
苏轼的游记文,成就也很高。他一生宦海浮沉,徜徉于林泉山石之间,饱览名山大川,为其写出多姿多彩的游文字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的山水游记与众不同,除了描写景物和叙事抒情外,特别喜欢杂以议论,阐发哲理。
苏轼的随笔、书札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谈诗论文、发表自己文学见解的文章。《答谢民师书》可谓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篇文艺书简,通过讲述作文体会,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文学见【解析】
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强调“辞达”;反对“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文字生动简洁,如行云流水。
赋在宋代已经散文化,完全摆脱了汉赋那种缺乏内容、形式板重的缺点,已改变了六朝以来骈体赋的浮靡文风,成为一种自由抒写的文学体裁。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前赤壁赋》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江山美景,凭吊历史人物,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他遭贬后失意的苦闷及用老庄的随缘自适自我解脱的达观态度。
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他的论说文,引证史实,指斥时弊,写得明晰透辟,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其他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自然流畅,随手拈来,信笔挥洒,言简意明,饶多意趣。
苏轼的散文创作,体现了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完成者,他完善了古文运动的理论,扩大了古文的运用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古文的表现手法,大大提高了古文的表现力,把古文的艺术性、实用性、通俗性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文章,生前就为人们所喜爱,士人学子争相传诵。徽宗时他的作品遭到禁毁,人们仍然冒着风险搜求和藏收。南宋时苏文之盛行,举子们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谚语。他的散文对明代的公安派、竟陵派,清代桐城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自《中国古代散文简史》,有删节)
1.下列有关“苏轼散文创作成就”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

A.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评史议政的文章,这些文章语言明快,说理透辟,善用比喻,饱含哲理。

B.苏轼的记游文特别喜欢杂以议论来阐发哲理,这是他散文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

C.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体现了其行云流水、文理自然的特点。

D.“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说明当时苏轼散文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苏轼散文的成就。

2.结合本文和课文信息,下列对《前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的主客对话,实际上体现了当时以作者和客人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B.文中凭吊曹操和周瑜两个历史人物,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
C.文章主要采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诗情、画意、理趣融为一体,使文章显得挥洒自如,流畅奔放。
D.作者将跌宕起伏的感情,借助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加以形象化的表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3.下列表明苏轼文学主张的句子中,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B.强调“辞达”,反对“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C.“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D.“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采取了一系列大胆而幼稚的“新潮”行为,如参加学生运动,向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生活等。
(巴金《家》)

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年已二十八的刘备与张飞相遇,刘备对张飞异常的形貌感到惊讶,便与之到酒店喝酒、攀谈。这时,又见一大汉入店,刘备又邀他同坐,问其姓名,却是关羽。三人志同道合,便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决心同心协力,救困扶危。(罗贯中《三国演义》)

C.法院决定逮捕爱斯梅拉达,流浪汉们赶来营救,救出了爱斯梅拉达,但受到弗罗洛的欺骗,把爱斯梅拉达交给了弗罗洛。弗罗洛逼迫爱斯梅拉达顺从自己,遭到了坚定的拒绝。
(雨果《巴黎圣母院》)

D.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她虽精明干练,但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曹雪芹《红楼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