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做五小题)(5分)
(1)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3) ,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苏轼《定风波》)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8)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 (李清照《醉花阴》)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古人常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风云比喻政治形势,请分析“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两句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 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 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傅嘏(gǔ),字兰石。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非全军之长策也全:整个,全部 |
B.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
D.谢之不暇谢:道歉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败于官渡 |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纵一苇之所如 |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悉宥之 |
D.弟昭时为监军卒为所笑 |
3.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5分)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了。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也一直延伸着。
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
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
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
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
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
C.在家庭作用日趋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孔子对处于“身穷”“心富”中的颜回的赞扬,第二则材料是处于“心富”中的孔子对“身富”的追求,对“心穷”的唾弃。这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身穷与心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得少于800字;
②文体不限;
③书写工整清晰;
④不得抄袭套作。
阅读下列材料,筛选重要信息,给“短信文学”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①短信文学是一种文学新门类。
②短信文学的特点是以短信为存在方式。
③短信文学具有文学性、娱乐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
④短信文学还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性。
⑤物质的极大丰富为短信文学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⑥商家的炒作和媒体的宣传也对短信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⑦短信文学是大众化催生的宠儿。
短信文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