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 人类的历史也是文化的历史。文化有各种划分...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

人类的历史也是文化的历史。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从地理环境看,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界隔绝的东亚大陆之上,是典型的“大陆型文化”。

  大陆型文化的观点主要是冯天瑜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区别于海洋文化的大陆民族文化,相比而言,西方文化属海洋文化,古希腊人依赖海洋,穿梭于海洋之上,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文化类型。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东面毗邻浩淼的太平洋,西北横亘着漫漫的戈壁,西南耸立着险峻的青藏高原,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中国陆地国界线东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南到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总长达22,800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最长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陆界基本上以河流、山川、戈壁等自然物作为分界。如东北的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及黑龙江;北面有沙漠及戈壁;西面和西南面有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横断山脉等。

中国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交通不便,产生了相互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古语所言“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从而为封建割据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而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所以,从秦汉到隋唐,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与匈奴为代表的草原文化以及南亚大陆的佛教文化进行过颇有深度的交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系统,没有出现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被摧毁,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尔希拉华,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南侵而中断那样的“断层”。同时,辽阔的地理空间也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强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东南方向是广阔的太平洋,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饭稻羹鱼”的古越人,在六七千年前即敢于以轻舟航海。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出土了木桨、舟的模型与许多鲸鱼、鲨鱼的骨骼。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越族,古越人早已融合于汉族或某些少数民族。同时,中国沿海一带的先民和后来的渔民很早就向海外迁移,台湾先民高山族也是古越人的一支。

一面临海,三面是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的地理状况,使版图辽阔的中国, 形成了其内部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又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形成了与海洋文化、其他大陆型文化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社会、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农业社会文化,是一种与中世纪亚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并列的宗法制度的文化。

1.下列各句的表达意思与原文相符的一句话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而“隔绝机制”正是文化系统生成的先决条件。

B.中国文化没有断层完全是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古印度、古埃及、古罗马一样的外族入侵的现象。

C.尽管中国沿海一带的先民很早就敢于轻舟渡海向外迁移,但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典型的海洋文化。

D.中国传统文化兼具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工业文化特点,是一种宗法制文化,但又与中世纪亚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同

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国形成大陆型文化的原因。(5分)

 

1.C 2.(5分)要点:半封闭的大陆为大陆型文化形成提供了与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1分),辽阔的地理空间使中国大陆性文化得以发展(2分),经济文化完备的“隔绝机制”使中国大陆性文化得以延续(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

千秋岁 黄庭坚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

飞骑轧,鸣珂碎。

 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

 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

醉卧藤阴盖。

人已去,词空在。

 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

 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

注释:①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宜州见到秦观遗作《千秋岁》词后的追和之作。②兔园,汉梁孝王园。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中的“飞骑轧,鸣珂碎”,表现了黄、秦二人飞骑奔驰,马头上的玉饰击鸣的情状。

B.“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写黄、秦二人在被贬后一起狂放高歌、翩然起舞的姿态。

C.“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两句,含蓄表现了黄庭坚对秦观离世万分痛惜的思想情感。

D.这首词感情深沉,既有词人痛悼故人的无限深情,也有自己的身世之感,切身之痛。2.请结合诗歌内容,任选角度赏析“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这一诗句。(4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

⑤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诗经•氓》)

                ,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⑧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查看答案

在文章中,周公说:“利而勿利也”,你是否认同周公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偏袒

B.寡人将谁属国                  属:从属

C.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这里是亲近的意思

D.丑不若黄帝                     丑:以……为羞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去其‘荆’而可矣       万物皆被其泽

C.故老聃则至公矣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

D.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鲍叔牙之为人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公曰:“利而无利也。”

     周公说:“(为政时)要先考虑利人而不要先考虑利己。”

B.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天地大公无私啊,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作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

C.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

 隰朋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有志(追赶),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加以)劝勉。

D.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做大官的人,不愿观察小事情,不想要小智慧。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文章以周公训诫伯禽“利而勿利也”和管仲临终举荐隰朋相齐为例,阐明了治天下必先公的观点。

C.对荆人遗弓而不肯索,孔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荆”,老子认为真正出以公心应去其“人”。

D.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他没有偏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