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阎典史①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阎典史①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初,雏②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欲奉新尉陈明遇主城守。明遇日:“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部署甫定’而外围合。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灯,立陴院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日:“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分茅③'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城俄陷,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灭顶’遂被缚。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视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

(取材于清代邵长蘅《阎典史侍》)

注:①典史: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不入品阶,即“未人流”。 ②薤:通“剃”。

③胙( zuò)分茅:指分封土地和爵位。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闰六月朔    朔:农历每月十五    B.应元投袂起    袂:衣袖

    C.会城中矢少    会:适逢            D.顾视其树立    顾:但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我语阎君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乃为敌前驱         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C.①所当杀伤以千数    ②皆以美于徐公

    D.①呜呼,可感也哉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

       当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经十万

    B.若将缒城斫营者

        好像将要有人由城上缘绳而下偷袭敌营的样子

    C.锋口为缺

        锋口成为了缺口

    D.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

        地位卑微的阎应元,本来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秀才许用德和新任县尉陈明遇的言行衬托阎应元的举足轻重。

    B.阎应元设计用草人骗得了敌人的箭矢,和“草船借箭”有异曲同工之妙。

    C.明朝的降将刘良佐听了阎应元的指责顿有悔悟,面带羞愧地告退而去。

    D.阎应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英勇抗敌忠烈殉国的事迹实在可歌可泣。

5.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         (取材于《尹文子•大道上》)

 

1.A 2.A 3.C 4.C 5. 【解析】 1.(朔:农历每月初一) 2.(介词,替) 3.(锋口被砍缺) 4.(顿有悔悟于文无据) 5.略 译文: 阎典史,名应元,字丽亨,它的祖先是浙江绍兴人。当初,清军颁布剃发令,诸生许用德就在闰六月初一,将明太祖画像悬挂在明伦堂,率领众人叩拜痛哭,儒生百姓蜂拥而来,多达万人,打算拥戴新县尉陈明选主持县城守备。陈明选说:“我的智勇比不上阎君。这是大事,一定要阎君来才行。”于是连夜飞马赶去迎请阎应元。阎应元拂袖而起,立即带领家丁四十人,连夜飞驰入城。接着命令专人把守各城防区:武举黄略守北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选守西门;阎应元自守北门。刚刚布置停当,城外清军包围圈已合拢。这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扎下营盘上百,四面包围了数十层。碰上城中缺箭,阎应元乘着无月的黑夜,用禾秆扎成人形,每个草人竹竿上挂一盏灯,竖立在女墙之间,环城围绕。让士兵伏在城上矮墙后,击鼓呼喊,佯装要缒下城去偷袭的样子。清军十分惊慌,向城上发射如雨点般的密箭。到拂晓,得到的箭不计其数。他又派壮士夜里缒下城潜入清营,顺风放火,清军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残杀,死了好几千。 攻城主帅刘良佐由骑兵簇拥着来到城下,向城上守军呼喊:“我和阎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君,我想要见他。”阎应元站在城上和他说话。他远远地对阎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走,江南再没有国君,您及早投降,可以保证富贵荣华。”阎应元回答说:“我不过是明一个小典史,还能明晓大义。将军你受土封侯,身为国家的重镇,不能守住江淮,却甘做敌人的马前卒,有什么脸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刘良佐惭愧地转身走了。贝勒已经察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使用云梯、冲车的敢死队,盔甲都是用镔铁制作的,刀斧一碰上就叮当作响,锋口都被砍缺。不一会,城墙倒塌,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四处出击进行了八次巷战,与他们遭遇的清兵被杀伤上千人。再要夺取城门,城门紧闭,冲不出去。阎应元料想已不能幸免,跃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浅,淹不没头顶,因而自杀不成,于是被俘。黄昏时,阎应元被一群清兵押送到栖霞禅院。夜间,院里的僧人不断听到高喊声:“快点杀掉我!”一直不停口。后来听不见了,原来阎应元已气绝身亡。 阎应元这个小人物,原来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典史,但看他的立功树节,却如此超凡入圣。啊,真是令人感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在晚清那个思想大动荡的年代里,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原因应该说是落在了一个愚忠上。                      。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他只能紧急刹车,用生命作代价,画上了自己人生和思想的句号。郭沫若说王国维头脑是近代式的,而感情却是封建式的,这话不无道理。

A.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B.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大智者,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C.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作为一个大智者,他能够看清大清帝国即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又不能跳出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昆曲的缘起和本性,原本不属于那种大剧场商业演出的艺术形态,与园林艺术一样,更多地体现出文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气质。

B.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C.曾经陷入僵局的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D.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如能不辱使命,那将标志着人类研制的星际探测器自动化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B.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C.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带来大发展、大繁荣,如果胶柱鼓瑟就只能落后且永远没有出路。

D.由于在网络上发表歌曲的门槛很低,许多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糅合         法码        舶来品        悠哉游哉        以偏概全 

B.胁迫         临摹        钓鱼竿        味同嚼蜡        披沙拣金

C.惊蛰         告罄        一滩血        坐壁上观        长年累月

D.授予         脚趾        水蒸汽        白浪涛天        通货膨胀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龃龉(yǔ)    跻身(jī)      盥洗室(huàn)       一哄而散(hōng)

B.腈纶(qīng)    血淋淋(xiě)   韦编三绝(wěi)       翩跹起舞(xiān)

C.晕车(yùn)     伶俜(pīng)    露马脚(lòu)         唯唯诺诺(wěi)       

D.祛斑(qū)      坐骑(qí)      冠心病(guàn)       蒙头转向(mēng)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