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弟弟的来信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1)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中用水在黑板上写字、用坎肩换粉笔等细节描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B.小说的情节是通过弟弟的来信表现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任教地方的热爱。

D.小说写弟弟哭了,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小说用了不少对比,如弟弟和爹对任教地方的态度,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

(2)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上看是有所变化的,请分条概括。(6分)

                                                                     

                                                                      

                                                                     

 

(3)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6分)。

                                                                       

                                                                        

                                                                                              (4)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弟弟”的感人形象,试做简要分析。(8分)

答:                                                                      

                                                                    

 

(1)BD   (2)①对清泉乡恶劣环境的不满和厌恶;②对乡亲热情友好态度的感动;③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的欣喜;④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答出任意三点皆可) (3)①爹的严格要求;②乡亲们的关爱;③农村家长孩子对知识的渴求;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鼓舞;⑤对事业意义的理解与对未来的信心(答出任何三点皆可) (4)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弟弟”的感人形象。(2分)①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山区孩子家长累死累活也不让孩子辍学,写出了山区百姓对知识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深深打动了一心想着离开山区的弟弟最终扎根山区,这一细节描写,使弟弟的形象不仅高大感人,而且真实可信。②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有弟弟对任教山区的反感厌恶到扎根守望,写出了弟弟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热爱,突出弟弟希望能够一知识改变山区孩子命运的感人形象。③运用了象征手法,小说结尾写到春暖花开,“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土挖回,种在教室外”,巧妙而深刻地写出弟弟扎根山区,要以自己的生命之花美化山区,改变山区教育落后现状的无私情怀。(每条2分,其他从细节、对比、景物描写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2)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查看答案

阅读古代诗歌(11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 ,送别之歌。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分)

答:

2.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6分)

答:

 

查看答案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5分)

翻译: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5分)

翻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神秘独特的滇文化

滇国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而且因崇山峻岭与中原隔绝,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滇文化。滇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这在青铜文化中就反映出来了。

滇国的青铜器,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国内外事有盛誉。不管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还是装饰品,滇国人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在中原地区,青铜器多只限于兵器、礼器和乐器。滇国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很少有艺术的夸张和神秘色彩,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都刻画得十分逼真生动。滇国特有的青铜器——贮贝器,里面往往盛放贝壳。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器内贮藏的贝壳,属“环纹货贝”,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使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就是滇人象征拥有财富的特有习俗。

与中原的国之重器——鼎相对应,滇国也有自己的国之重器——铜鼓。滇国铜鼓制作精美,纹饰繁缛;鼓面有太阳纹、晕圈;鼓身分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

铜鼓原本是权力的象征,是原始部落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因此,他们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鼓。此外,铜鼓还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传信集众、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

滇国人在制造青铜器时,已经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而且知道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并知道用分范合铸的办法塑造人物、动物及壮观的场面,制范工艺及浇铸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图腾崇拜在滇文化中表现得非常强烈。图腾通常被视为吉祥物、灵物和氏族标志,是灵物崇拜的一种;而图腾神则被视为保护神,他们既是氏族、部族甚至民族的始祖,又是某种地位很高的自然神。它是多神崇拜中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混合产物。各个部族、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以保佑安康、兴旺、发展和威慑邪恶。

中原人崇拜龙,契丹人崇拜狼,滇人则崇拜蛇,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认为自己是蛇的子孙,并因此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从蛇图腾的超人的神力(如祭祀仪式所表现的)到震慑力(如青铜兵器反映的蛇头纹钺、蛇形剑鞘),一直到生产、生活中的蛇头纹叉和名目繁多的扣饰,以及蛇文身。他们视蛇为保护神,相信蛇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能驱赶邪恶和疾病。

璀璨的滇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创造。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了两千多年。今天,抹去尘埃的它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芒,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本文认为滇文化是独特的,以下各项不能体现其独特的一项是 (   )

A.滇国青铜的构思、内容、形式等都与众不同。

B.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这象征着拥有财富。

C.滇人在制造青铜器时,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

D.滇人崇拜蛇,并因此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独特的蛇文化。

2.下列各项对铜鼓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铜鼓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

B.铜鼓鼓身分胴、腰、足三部分,这三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等花纹。

C.人们普遍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和神灵交流,滇人也有这样的认识。

D.滇国人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铜鼓,因此,铜鼓也是他们的重要乐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原传统礼教对滇人不起束缚作用,这在青铜文化中就有所反映。

B.贮贝器为滇国所独有,其中的贝壳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

C.图腾神被滇人视为共同的保护神,能保佑他们战胜敌人和灾难。

D.滇人认为蛇是农耕之神,视蛇为保护神,蛇文化在滇人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查看答案

作文
以“阅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提示:可以写一段关于阅读的故事,可以写自己阅读时的领悟,也可以写自己对读物的认识。我们也可以阅读春、夏、秋、冬四季;我们可以阅读黎明,黄昏;我们可以阅读如梦的岁月,壮丽的人生;我们可以阅读历史,阅读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可在阅读之中,阅读之后有所领悟,有所启迪,这是最主要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