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俗称屎壳郎)提高了“生活品味”,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B. 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C. 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病毒性肠胃炎多由“诺如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发热等。该病毒变异性强,极易造成反复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诺如病毒的变异来源最可能是基因突变
B. 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内环境稳态破坏
C. 反复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被损
D. 机体发热可能是产热过多或散热不畅造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患者易患多种传染病或恶性肿瘤,是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低下
B. 乙肝疫苗间隔接种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原
C. 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浆细胞则特异性识别抗原
D. 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鼻粘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白喉杆菌繁殖,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

A. 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
B. 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
D.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关于该曲线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B. a—b段的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剧烈运动
C. b—c段该个体出汗增加
D. 若体温升至b点后保持稳定,是因为该个体b点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