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为研究高温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者将A、B、C三个品系植株从25℃环境移入4...

为研究高温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者将A、B、C三个品系植株从25℃环境移入40℃环境中培养,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表中数据均为处理后占处理前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1)在高温环境下,三个品系光合速率均下降,原因可能有:

①高温破坏了叶绿体__________的结构,使光合色素吸收光能的效率下降,导致光反应合成的____________减少。

②高温下气孔导度降低,会导致CO2吸收减少,直接影响叶绿体中进行的__________过程。

(2)三个品系中的________品系最耐高温。若在黑暗、氧气充足和40℃环境条件下,A品系玉米叶肉细胞中[H]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A品系植物光合作用关于光照强度的曲线,其中,B点代表意义是___________,若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40℃,则温度从25℃上升到40℃,C点将会向_____方移动。

 

类囊体薄膜 ATP和[H](或NADPH) 暗反应(或二氧化碳固定) A 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到线粒体内膜 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所需要的光照强度 左下 【解析】 本题采用图表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 ①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表中信息显示:将A、B、C三个品系植株从25℃环境移入40℃环境中培养,光能捕获效率都下降,说明高温破坏了叶绿体类囊体膜的结构,使光合色素吸收光能的效率下降,导致光反应合成的ATP和[H]减少。②CO2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高温下气孔导度降低,会导致CO2吸收减少,直接影响了在叶绿体中进行的暗反应过程。 (2) 对比分析表中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光能捕获效率的数据可知:A品系最耐高温。在黑暗、氧气充足和40℃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进行,但能进行有氧呼吸。[H]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消耗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此种条件下,A品系玉米叶肉细胞中[H]的移动途径是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移向线粒体内膜。 (3) 依题意可知:O2释放速度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速率。B点所示的光照强度下,O2释放速度为零,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因此B点代表意义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所需要的光照强度。C点时净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值;若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40℃,则温度从25℃上升到40℃,呼吸作用速率增强,光合作用速率减弱,O2释放速度减小,因此C点将会向左下方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为118 872 J/(cm2·a),但其中118 761 J/(cm2·a)的能量未被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固定的总的太阳能是111 J/(cm2·a)

B. 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8.4%

C. 在B同化的总能量中,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约占16.7%

D.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结构的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 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必需的功能并使其能够自我维持

C.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越强

D.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

如图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B. 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竞争与捕食的只有鹰与鼬

C. 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

D. 植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查看答案

如图为某山间林场建立的"竹林一鸡"生态农业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输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饲草和竹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 图中不能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途径的箭头有④⑤⑦⑩

C. 图中所有箭头可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完整的物质循环途径

D. 鸡的觅食活动使竹林表层土壤松散,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

 

查看答案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 、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会引起()

生物种类

有机物总量(g)

550

100

3000

18

 

 

A. 甲、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B. 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减少

C. 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减少

D. 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丙、丁的种群数量减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