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CO2浓度对菠菜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实验步骤如下:①取新鲜的菠菜叶,用直径为0.5cm的打孔器打出若干叶圆片(避开大叶脉);②使用注射器抽出叶圆片中的气体,将叶圆片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叶圆片沉入水底),遮光;③设置5组,向各组烧杯中分别加入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5%、1%、1.5%、2%的NaHCO3(注: NaHCO3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且浓度变化对溶液pH的影响忽略不计),再向各组烧杯中放入20片叶圆片置于20℃和相同的光强度下,在实验进行2min和4min时记录上浮叶圆片的数量。每组实验重复3次,记录数据,求平均值(取整数)。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不同NaHCO3浓度下菠菜叶圆片上浮的数量
时间 | 上浮的叶圆片数量(片) | ||||
蒸馏水 | 0.5% NaHCO3 | 1% NaHCO3 | 1.5% NaHCO3 | 2% NaHCO3 | |
2min | 0 | 7 | 11 | 10 | 4 |
4min | 0 | 15 | 16 | 13 | 7 |

(1)进行本实验时,选用菠菜效果较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孔器打出叶圆片时,需避开大叶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__,该物质产生后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蒸馏水中,叶圆片一直未上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NaHCO3浓度较高时,反而减弱光合强度,请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发现种植在公路边的菠菜因叶片上沉积粉尘而生长缓慢。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将某一植株上对称叶片的一部分(U)遮光,另一部分(V)不遮光,并设法使两部分之间的物质不发生转移。用适宜光照照射6h后,在U和V的对应部位截取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为MU和MV(单位:mg)。则该植物细胞总光合作用速率为_____________ mg/h/单位面积。
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膜的功能时,先去除外膜,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是好氧细菌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经长期的共生而形成的,依据此学说,可推测线粒体的外膜与原始真核生物的___________(细胞结构)在化学组成上相似,主要成分都是___________。
(2)为研究线粒体内膜的具体功能,科研人员利用___________的原理,使线粒体的外膜先吸水涨破,经___________(实验技术)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
(3)研究人员发现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既是一种___________,也是ATP合成酶,其中___________是疏水的。为了研究F0-F1颗粒物的结构与合成ATP的关系,研究人员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ATP的合成。若处理之前,在跨膜H+浓度梯度条件下,含F0-F1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ATP;处理后___________,说明F1颗粒的功能与催化ATP的合成有关。
(4)线粒体基质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水 b.丙酮酸 c.葡萄糖 d.ATP e.核苷酸 f.氨基酸
下列说法与科学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 设计试管婴儿需要在移植前取胚胎的滋养层细胞进行性别鉴定
C. 达尔文证明了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D. 利用红豆杉树皮分离、提取紫杉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对细胞进行两次筛选的目的和方法相同
B. 生长素含量与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当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C. 用酒精对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表面消毒需要长时间浸润
D. 在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考虑选择的小鼠必须是纯种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DNA为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其中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中噬菌体DNA复制的原料、能量、酶均由细菌提供
B. 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 ③后进行放射性检测,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属于操作失误
D. 细菌最终裂解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32P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是一种抑癌基因,杂合子(Rr)仍具有抑癌功能。杂合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旦体细胞的杂合性丢失,形成纯合子(rr)或半合子(r),就会失去抑癌的功能而导致恶性转化。下图为视网膜母细胞增殖过程中杂合性丢失的可能机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1是由于含R的染色体丢失而导致半合子(r)的产生
B. 2是由于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交换而导致纯合子(rr)的产生
C. 3是由于缺失了含R的染色体片段而导致半合子(r)的产生
D. 4是由于R基因突变成了r而导致纯合子(rr)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