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进行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最可能表示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是
A.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B. 出现染色体,核仁消失
C. 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 D.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下面是同一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据图分析可作出的判断是

A. 图①时期细胞内有12条染色体
B. 图②中可见赤道板正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
C. 图③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图④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下图中a→d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B. c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
C. d段过程中会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
D. b和c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B. 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C. 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长
下列有关细胞体积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大
B. 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之一是核质比
C. 细胞体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D. 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长大
水稻的A基因控制赤霉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赤霉素受体的合成,a和b基因没有相应的功能。某实验室从一种野生型水稻(正常株高)的群体中发现了甲、乙两株矮生突变体植株,其自交后代全为矮生。将甲、乙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分别与野生型水稻杂交,两组F1均为正常株高,两组F2均出现正常:矮生=3:1的分离比。请回答:

(1)研究者以野生型水稻和甲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分析可知,甲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2)将甲、乙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进行杂交,产生的F1均为正常株高,说明乙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3)利用上述植株设计杂交实验探究Aa、Bb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
(4)A、B均可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5)A基因通过______,进而控制赤霉素的合成;B基因通过______直接控制赤霉素受体的合成。上述实例说明______,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