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①②③表示了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

A. 每种氨基酸均由不止一种tRNA来转运
B. ③是翻译过程,方向是从a到b
C. ①②③也能在线粒体、叶绿体及真核所有细胞中进行
D. 一条mRNA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加快了翻译的速率
果蝇的体细胞内共含有8条染色体,现将其一个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用32p标记,放在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分裂,在第几次分裂中将首次出现“每个细胞的中期和后期都有8条被标记的染色体”的情况()
A. 第1次 B. 第2次 C. 第3次 D. 第4次
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雄性植株,其突变性状是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状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让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
性别 | 野生性状 | 突变性状 | 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 |
雄株 | M1 | M2 | Q |
雌株 | N1 | N2 | P |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
B.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1
D.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
某雌雄异株植物,叶片形状有细长、圆宽和锯齿等类型。为了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取杂交Ⅰ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
B. 选取杂交I的F1中锯齿叶植株,与杂交ll的圆宽叶亲本杂交,杂交1代中有锯齿叶和细长叶两种,比例为1:1,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
C. 选取杂交Ⅱ的F2中所有的圆宽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圆宽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3:1
D. 选取杂交ll的F2中所有的锯齿叶植株随机杂交,杂交1代中所有植株均为锯齿叶,雌雄株比例为4:3,其中雌株有2种基因型,比例为1:1
某科研人员在某地区野生型果蝇(正常眼色)种群中发现两只突变型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A和果蝇B。为研究果蝇A和果蝇B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类型,进行了如下实验(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 亲本 |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
实验一 | A×纯合正常雄果蝇 | 40正常(♀):38褐眼(♀):42正常(♂) |
实验二 | B×纯合正常雄果蝇 | 62正常(♀):62褐眼(♀):65正常(♂): 63褐眼(♂) |
实验三 | 实验二的子代褐眼 雌、雄果蝇互相交配 | 25正常(♀):49褐眼(♀):23正常(♂):47褐眼(♂) |
A. 让果蝇A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2/3
B. 果蝇A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 果蝇B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果蝇A发生了隐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玉米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AA和aa品种的产量分别高12%和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F1,再让F1随机交配产生F2,则有关F1与F2的成熟植株中,叙述正确的是 ( )
A. 有茸毛与无茸毛比分别为2:1和2:3 B. 都有9种基因型
C. 宽叶有茸毛类型分别占1/2和3/8 D. 高产抗病类型分别占1/3和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