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溶液中维持正常活性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显示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变化趋势(曲线1)和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趋势(曲线2),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c所需的时间和c点膜电位数值的大小均由膜内K+浓度决定
B. b、d两点膜电位的数值不能代表静息电位
C. 曲线e﹣f段钠离子含量增多需要消耗能量
D. g点前后神经细胞膜内外始终存在离子的交换
如图表示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为内负外正
B. 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
C. 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D. 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
如图表示一个完整反射弧结构,其中腓肠肌既与传入神经相连,又与传出神经相连,且传出神经末梢与腓肠肌细胞接触部分类似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大脑既能接受兴奋,又能传递兴奋,故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可以双向进行
B. 兴奋传到突触后膜发生信号转换时Na+可以内流
C. 腓肠肌是效应器,刺激腓肠肌,由于兴奋在反射弧间单向传递,电流表指针将不发生偏转
D. 刺激N点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某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起不到麻醉作用,与辣椒素共同使用时可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图所示的突触后膜A侧呈正电位B侧呈负电位
B.若在静息时有较多离子通过通道蛋白Ⅰ出细胞,则通道蛋白Ⅰ为K+通道
C.辣椒素的作用机理是与通道蛋白Ⅱ结合,进而改变通道蛋白Ⅱ的形态结构
D.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堵塞了通道蛋白Ⅲ,导致Na+无法外流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Ca2+的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 )
A.Na+流入细胞内 B.Ca2+流入细胞内
C.K+流出细胞 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 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D. 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