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早在18世纪末在大西洋沿岸建成了纽约等主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早在18世纪末在大西洋沿岸建成了纽约等主要城市。19世纪初,又先后建成了芝加哥等一批中部城市。19世纪中期以后,又在工矿业区、交通枢纽及太平洋沿岸建成了旧金山等一批重要城市。1840年以前的美国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东北部及大西洋沿岸地区的增长;1840年以后的10年中,中部地区的都市化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太平洋沿岸从1850年至1860年,该地区城市化增长率陡增12%。这大致体现出了美国城市发展自东向西推进的过程。

——摘编自于云汉《近代城市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与美国城市化的比较》

材料二  据统计,189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6.0%,而长江下游区为10.6%;岭南区为8.7%;东南沿海区为6.4%。与东部沿海对照,内地城市发展停滞,如西安自近代开端至1920年,人口由上百万降至20万。东部沿海城市化进程是以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前提的。与之相伴随的是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及近代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政府调整政策,为城市化的到来营造了必需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据陶炎武著《试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化出现历史性转折的因素。

 

 

(1)美国:特点:城市化自东向西依次推进;地区趋向平衡;城市化增长率高;城市化速度快。 原因:民族独立,民主政治确立,社会相对稳定;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矿业发展;沿海港口、铁路兴修,交通便利;美国西部开发,市场广阔原料丰富。 中国:特点:中国东部城市化发展快,中西部停滞;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率低。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东部开放,交通便利;东部自然经济瓦解早,商品经济发达;东部近代丁业的发展;西部交通闭塞,工业化水平低。 (2)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中国经济和阶级结构,为政治变革创造条件;促进思想解放;改变中国近代生活习俗。 (3)因素:政府政策调整;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分权改革(国企改革),鼓励私营经济;开放市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 【解析】 (1)中美两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可以从城市化地域分布、城市化均衡性、城市化增长率和速度等方面说明。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可以从民主政治确立、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发展和西部开发等方面说明。中国城市化的特点,要从我国社会性质、列强侵略、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均衡,交通发展不均衡等。 (2)由材料“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前提的”,可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由材料“与之相伴随的是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可见提高人口素质;结合所学,还可以从经济和阶级结构、促进思想解放和改变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等方面归纳。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化出现历史性转折的因素,要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策调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户籍改革等方面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兴市场平均购买力GDP占全球比重由1990年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平均5%的速度向前发展。而同期发达国家发展最快的年份为3.9%。这反映了

A. 发达国家经济衰落

B.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 经济格局逐渐变化

D. 新兴市场占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英国的贵族和乡绅属于既得利益者,成功的中产阶级以及那些志在效仿的人士感到心满意足。但对劳苦者而言,工业革命摧毁了他们的传统世界和生活方式,却没有自动带来可以替代的东西。造成这种不同体验是因为

A. 不同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受益不同

B. 历史研究者的视角不同

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 分析问题阶级立场不同

 

查看答案

下表为德国、法国、英国成立的工人组织及时间。由表可知

A. 工人运动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B. 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本质

C. 全世界的工人已经联合起来

D.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己经爆发出来

 

查看答案

民主使人变成“政治的动物”,典型的例子就是苏格拉底之死。有这样一种说法“人们敬畏一个无罪的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死亡,后人将难辞其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苏格拉底以此迅速进入圣灵的位置”。由此可知,苏格拉底之死

A. 是多数人的暴政造成

B. 是公民高素养的特殊体现

C. 使人文精神得到传播

D. 体现了法律尊严不可亵渎

 

查看答案

下表为1952年—1960年苏联技术专家来华人数。(说明:表格中的数据截止到1960年1月1日。——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由表可知,当时苏联技术专家来华人数的变化

A. 有助于取得抗美援朝胜利

B. 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C. 反映了中苏关系发生变化

D.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