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诺尔贝和平奖,由瑞典发...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诺尔贝和平奖,由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所创立。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每年,该奖项的评选都令世人瞩目。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

请回答:

(1)请参照示例为萨达特写一句颁奖词和颁奖理由。

拉宾颁奖词:是战争英雄,更深知和平之可贵;“给和平一个机会”。推动巴以双赢。

颁奖理由:拉宾是以色列的杰出军事将领,曾为夺取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胜利发挥重要作用;在出任以色列总理后致力于以巴和解,使中东和谈出现重大突破。

萨达特颁奖词:

颁奖理由:

(2)阿拉法特被称为“巴勒斯坦民族之魂”,一生命运多舛,为争取民族独立奋斗不息,请列举两例加以印证。

(3)萨达特与拉宾皆为中东和平而献身,中东和平之路举步维艰。展望未来的中东局势,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1)颁奖词:当战争英雄难,当和平英雄更难,当中东地区的和平英雄难上加难。萨达特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理由:率先走上与以色列的和解之路,签订“戴维营协议”,埃以首先实现和解并建交,开启了中东和平之路。 (2)1959年成立“法塔赫”组织;长期坚持抗击以色列的斗争;与以色列总理拉宾谈判,并达成一系列重要协议,对中东和平进程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等。 (3)中东局势虽错综复杂,和平之路举步维艰,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阿以双方已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通过谈判政治解决双方冲突这一原则,国际社会也在加大斡旋的力度,相信中东和平进程终会前行并取得更多成果,和平一定会降临这块土地。 【解析】 第(1)问,参照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关于萨达特的颁奖词是当战争英雄难,当和平英雄更难;当中东地区的和平英雄难上加难。萨达特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理由是率先走上与以色列的和解之路,签订“戴维营协议”,埃以首先实现和解并建交,开启了中东和平之路。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得出1959年成立“法塔赫”组织;与以色列总理拉宾谈判,并达成一系列重要协议。 第(3)问,“看法”,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中东局势虽错综复杂,和平之路举步维艰,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阿以双方已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通过谈判政治解决双方冲突这一原则,国际社会也在加大斡旋的力度,相信中东和平进程终会前行并取得更多成果,和平一定会降临这块土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帝曰:“陕西行之已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材料二  青苗钱虽日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否矛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言不详,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查看答案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查看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到1983年7月,“文革”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得到纠正和复查,300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

①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②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③促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④调动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