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试题)甘地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新成立的俄国的领导人所宣布的革命愿景,在整个世界回响。这激发了印度国大党领袖们争取自治的希望。他们读到了列宁要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各民族联合起来斗争的吁求。欧洲的战争和革命也正在动摇西方殖民列强的根基。1919年,一万名印度人在阿姆利则城的和平集会在流血中结束。国大党组织了全国性的抗议运动,拥有了一位将运动带到人民当中的新领导人
——莫汉达斯•甘地。
由于同时熟知印度和西方文化,甘地试图将这两种价值观结合,用以抵抗不公的民族原则。他深深赞同西方社会主义者要求改善穷人和被压迫者生活的诉求,同时深信通过沉思实现精神再生的印度观念和非暴力的原则。
——摘编自(美)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二日,甘地手持竹杖,背部微驼,身着终年不离身的白色土布“拖地”,于早晨六点三十分率领七十九位门徒离开讲经所,开始向四百公里外的大海进军。二十五天后,甘地一行于傍晚六时抵达离丹地城不远的印度洋海滨。次日,在数千名群众注目下,甘地俯身在海滩上淘捞一把海盐。他神情严峻而坚定,在空中挥舞着拳头,然后把洁晶白色的盐未撒向人群。大海恩赐而被禁用的礼物,从此成为为独立而战的新的象征。
——节选自(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等《圣雄甘地》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及其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
(加试题)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J•M•凯恩斯说过:“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德国在不到30年里彻底实现了工业革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一定意义上,德国的电气工业主要是两个人的努力成果。德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早,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有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是比较快的。从1951年到1971年,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日本,被誉为“经济奇迹”。
在德国学者看来,在现有的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辨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选自孙炳辉等《德国史纲》、《历史》必修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德国在不到30年里实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什么?概括说明德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重要发明成果。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邦德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并用一句话评价其对西欧经济所发挥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 |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
4月 |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
5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 |
10月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12月 |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加试题)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
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加试题)1922年,李大钊的一篇演说稿写道: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在资本主义发达中,产生了一种新势力。这种新势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发生,恰如鸡子在卵壳里发生一样。……打破卵壳,是革命的现象;打破这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现象。有些人,愿意进化而不愿革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们更大的途程’。”这反映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
A. 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B. 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实施
C. 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D.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