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加试题)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

(加试题)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1)地位:列入市籍,且不得为官;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经济地位优越,但在社会、政治、法律上遭受歧视。 观点:以“豪杰”称誉商人;肯定商人社会贡献。 (2)选择阐述①: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 皖南古村落地处旧徽州府,是徽商的发源地;“贾而好儒”。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较低。结合所学,从汉、唐代加强对商业管理、对市的管理的角度回答汉、唐在抑制商业发展上的史实即可。如汉代规定商不得“衣丝乘车”,入市籍不得为官等。观点:根据材料“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 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概括得出观点。 (2)根据材料可知,“胡焕庸线”主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条线的两侧,经济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这种论断下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再结合材料中的几个具体的方面展开论述,如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问题,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论述时,结合具体的史实,联系材料中的观点展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J•M•凯恩斯说过:“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德国在不到30年里彻底实现了工业革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一定意义上,德国的电气工业主要是两个人的努力成果。德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早,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有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是比较快的。从1951年到1971年,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日本,被誉为“经济奇迹”。

在德国学者看来,在现有的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辨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选自孙炳辉等《德国史纲》、《历史》必修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德国在不到30年里实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什么?概括说明德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重要发明成果。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邦德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并用一句话评价其对西欧经济所发挥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月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月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查看答案

(加试题)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

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

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加试题)1922年,李大钊的一篇演说稿写道: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在资本主义发达中,产生了一种新势力。这种新势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发生,恰如鸡子在卵壳里发生一样。……打破卵壳,是革命的现象;打破这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现象。有些人,愿意进化而不愿革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们更大的途程’。”这反映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

A. 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B. 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实施

C. 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D.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

 

查看答案

(加试题)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 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 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 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 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