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A. 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 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年轻的美国在《邦联条例》生效后,仍面临政治体制的危机,外部为一些欧洲大国所不容,解决从邦联到联邦的制度困境,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是在
A. 18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B. 18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C. 18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D. 18世纪90年代末至19世纪初
英国艺术家1795年的画作《牛顿》,表现了一颗伟大的头脑正在规划世界。牛顿力学所反映的宇宙规律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C. 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
D. 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群星闪耀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一位“大人物”(恩格斯语)的名字作为开始的标志。他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幻游三界过程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腐,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先驱。他是
A. 但丁
B. 彼特拉克
C. 薄伽丘
D. 莎士比亚
有学者研究认为,设立陪审法庭的做法“恐怕是雅典民主制度最重要的一点”。支持其观点的依据是
A. 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B. 有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
C. 陪审法庭成员以部落为基础
D. 低等级公民参与其中可以领取津贴
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 “不结盟”
B. “万隆精神”
C. “单极―多极化”
D. “日内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