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 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 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 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 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旭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他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愿望,1908年,他进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主修应用化学。虽然他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为十分痛恨,但对日本民族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也有很深的感受。由于学行兼优,他在1910年毕业后一度留校担任专科助教。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他毅然回国,准备一展“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中华民国的副总统黎元洪、著名军事将领蔡锷也都入股。20世纪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1945年范旭东突然身患急性肝炎,于10月4日与世长辞。
——摘编自《化工之父范旭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工业救国”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旭东的主要贡献。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由于法国出兵鲁尔,德国宣布停止支付战争赔款,而法国从鲁尔区只掠夺到了5亿法郎。法国骑虎难下,直到1924年道威斯计划的提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外国资本不断流入德国。1924~1929年,德国共得到外国贷款及投资326亿马克,其中美国资本占70%。贷款90%以上落到德国各大公司及企业中,贷款利息达6.5%~10%。赔款方面,道威斯计划减少款总额,在1924-1925年度至1928-1929年度5个年度的赔款额由开始年度的10亿马克递增到最后年度的25亿马克,具体可随年度繁荣指数调整。实际情况是,在1928年以前的4年里,德国支付的现金和实物仅相当于他们从国外所借款项的一半,随后赔款基本上停止支付,后来连债务都拒付《道威斯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后英、美、法三国对德国的政策。
(2)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道威斯计划对德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至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民族工业被消灭了,新的工业得以建立;“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国的原料,而是来自及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所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