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A.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 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C. 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 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
1986年,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不能从先进工业国为保持就业水平而采取的凯恩斯主义的管理手法上学到什么东西,更不能学习某些不发达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却是通货膨胀,而中国倒是可以从某些保守主义信条中获益。该文旨在
A. 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果
B. 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失效
C. 说明中国经济模式比其他国家先进
D.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题文)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 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 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 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下进行的,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其结果也只是“资本的胜利”,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加快了资本运作的全球联系 B.拉大了全球的贫富差距
C.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合理发展 D.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谴责这是野蛮的封锁,但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这说明
A. 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B. 美国妥协力图缓和对苏关系
C. 美苏斗争加剧欧洲紧张局势
D. 美苏势均力敌无意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