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下进行的,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其结果也只是“资本的胜利”,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加快了资本运作的全球联系 B.拉大了全球的贫富差距
C.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合理发展 D.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谴责这是野蛮的封锁,但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这说明
A. 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B. 美国妥协力图缓和对苏关系
C. 美苏斗争加剧欧洲紧张局势
D. 美苏势均力敌无意改变现状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由此美国
A. 制定了《紧急银行法》
B. 颁布了《农业调整法》
C. 推行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D. 兴办了田纳西水利工程
早在五十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就讨论了“外延式增长”与“内涵式增长”的问题。外延式增长就是靠增加投入实现增长,内涵式增长就是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实现增长。学界一致认为,外延式增长迟早会遇到限制,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从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对苏联的经济增长一直没有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苏联领导人不重视科技创新
B. 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
C. 苏联对科技创新投入不够
D. 美苏争霸影响了科技创新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A.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B. 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
C. 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D. 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十九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 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
C. 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 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