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十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就讨论了“外延式增长”与“内涵式增长”的问题。外延式增长就是靠增加投入实现增长,内涵式增长就是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实现增长。学界一致认为,外延式增长迟早会遇到限制,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从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增长。对苏联的经济增长一直没有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苏联领导人不重视科技创新
B. 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
C. 苏联对科技创新投入不够
D. 美苏争霸影响了科技创新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
A.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B. 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
C. 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
D. 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
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十九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 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
C. 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 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下面是开平煤矿1890—1894年供给清政府用煤及其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表。由表可知单位:量(吨),值(海关两)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B. 民族工业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困难
C. 洋务企业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
D. 开平煤矿使直隶成为重工业中心
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A. 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 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