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据此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 )
A. 格物致知 B. 明道救世 C. 忠君爱民 D. 知行合一
黄宗羲认为君臣的共同职责是“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子对君主应该“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些主张( )
A. 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义理 B.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精华
C. 吸收了西方近代启蒙思想 D. 全面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 )
A.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 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
C.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 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
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
论语卷一 | 经 文 评 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年谱,后人心诀。[按:此为略言,意思是说,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 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C.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
A.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B.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C.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